《进位加》(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进位加》(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表内加法(二)》中的进位加法内容。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运算方法,培养学生正确书写和计算的能力。通过具体的实物操作、图片观察和实际演练,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概念,掌握计算技巧,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1.数感:通过进位加法的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数的运算能力,使其能够理解数的组成和进位的概念。
2.逻辑思维:通过分析加法算式中的进位规律,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条理性。
3.自主探究: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和探究,发现并掌握进位加法的运算规律,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理解进位加法的概念,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进位加法中进位的过程以及正确处理进位后的加法运算。
解决办法:
1.利用直观教具,如算盘、计数棒等,帮助学生形象理解进位过程。
2.通过具体实例,如实物摆放、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进位的必要性。
3.设计分层练习,由浅入深,让学生逐步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4.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进位规律,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5.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进位加法。
教学资源
1.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计算机、算盘、计数棒。
2.软件资源:数学教学软件、PPT演示文稿。
3.课程平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
4.信息化资源:数学教学视频、互动式学习应用。
5.教学手段:小组讨论、游戏化学习、实物操作演示。
教学过程设计
【总用时:45分钟】
1.导入环节(5分钟)
-创设情境:以班级人数增加为例,假设我们班新转来了一些同学,现在需要计算总人数。展示一个图片,上面有两个两位数表示原来的班级人数和新转来的同学人数。
-提出问题:请大家帮助老师计算一下,现在班上总共有多少同学?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引导发现两位数加两位数可能需要进位。
2.讲授新课(15分钟)
-展示主题:介绍《进位加》的概念,解释进位加法的规则和步骤。
-操作演示:使用算盘和计数棒进行直观演示,展示进位的过程。
-互动讨论:邀请学生上台操作,感受进位的过程,并讨论如何处理进位后的加法运算。
-示例讲解:选取几个典型的进位加法例子,讲解计算方法,强调重点。
3.巩固练习(10分钟)
-练习1: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练习2:小组合作,完成更复杂的进位加法题目,讨论解题策略。
-练习3:全班分享练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常见错误。
4.课堂提问与互动环节(10分钟)
-提问1:让学生解释进位加法中的“进位”是什么意思。
-提问2:讨论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进位。
-互动游戏:设计一个进位加法的接力游戏,学生分组进行,每个学生计算一步,接力完成整个计算过程。
-提问3:游戏结束后,讨论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5.总结与拓展(5分钟)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进位加法的计算步骤和注意事项。
-拓展: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尝试解决生活中的进位加法问题,如购物找零等。
【教学过程设计结束】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后,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1.掌握了进位加法的概念:学生能够理解并准确描述进位加法中的“进位”现象,知道何时需要进位以及如何进行进位。
2.熟练了进位加法的计算步骤:通过课堂讲解和练习,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计算,正确率明显提高。
3.提升了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学生在解决进位加法问题时,能够运用逻辑推理,分析问题,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案。
4.增强了数感和数的运算能力: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实际操作,学生对数的组成和运算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数感得到了提升。
5.培养了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在小组讨论和接力游戏中,学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同时也激发了自主探究的热情。
6.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完成练习和参与游戏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了认真计算、仔细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7.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需要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情况时,能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8.提高了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对自己的计算能力更加自信。
9.增强了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在课堂提问和互动环节,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氛围活跃。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