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2课时立体图形的拼搭(说课稿)一年级数学上册同步高效课堂系列(苏教版2024秋)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第2课时立体图形的拼搭(说课稿)一年级数学上册同步高效课堂系列(苏教版2024秋)
本节课主要围绕立体图形的拼搭展开,包括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等基本立体图形的识别和拼搭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比较,让学生认识并掌握不同立体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等核心素养。通过立体图形的拼搭活动,学生将发展空间观念,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够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正确识别和区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等基本立体图形。
2.掌握立体图形的拼搭方法,能够创造出新的立体图形。
难点:
1.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理解立体图形的形状和结构。
2.立体图形拼搭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解决办法:
1.通过实物展示和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立体图形的特征,加强空间想象。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讨论和尝试,共同解决问题,提高拼搭的灵活性。
3.设计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进行个性化拼搭,突破创造性的难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实物操作法:利用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等教具,让学生亲手操作,直观感受立体图形。
2.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讨论和拼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立体图形的拼搭。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立体图形的图片和动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软件:运用教学软件进行互动练习,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效果。
3.实物展示:使用实物教具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出示几个不同的立体图形,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立体图形的拼搭。这些我们刚才看到的图形,它们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的形状。”
二、新课讲授
1.讲解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等基本立体图形的特征。
-老师提问:“谁能告诉我,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而长方体的六个面中有四个是长方形,两个是正方形。”
-老师继续提问:“圆柱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圆柱的两个底面是相同的圆形,侧面是曲面。”
2.引导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拼搭方法。
-老师展示一个正方体和两个长方体,提问:“同学们,我们怎么把这三个图形拼在一起呢?”
-学生尝试拼搭后,老师总结:“我们可以把长方体的长边和正方体的一个面拼接在一起,形成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
3.学生分组进行拼搭活动。
-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套立体图形拼搭套件。
-老师提醒:“同学们,在拼搭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图形的特点,合理搭配,发挥你们的创意。”
三、课堂实践
1.学生分组拼搭,老师巡视指导。
-老师观察每个小组的拼搭情况,对拼搭得好的小组给予表扬,对拼搭得不好的小组提出改进意见。
2.学生展示拼搭成果。
-老师邀请各小组展示他们的拼搭作品,并让学生说明拼搭的思路和创意。
-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四、课堂总结
1.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立体图形的特征和拼搭方法。
2.老师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它们有什么特点?你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
3.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等基本立体图形,掌握了它们的特征和拼搭方法。希望同学们在课后继续探索,尝试用不同的图形进行拼搭,发挥你们的想象力。”
五、课后作业
1.老师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课后尝试用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等基本立体图形拼搭出自己喜欢的形状,并记录下拼搭的过程和思路。”
2.老师提醒:“作业完成后,可以和爸爸妈妈分享你们的创意,让他们也参与到拼搭活动中来。”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和区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等基本立体图形。
-学生理解并掌握了立体图形的特征,如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长方体的六个面中有四个是长方形,两个是正方形,圆柱的两个底面是相同的圆形,侧面是曲面。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描述立体图形的形状和结构。
2.能力提升:
-学生通过实物操作和小组合作,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