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讲义
课时:1课时
【课标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
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教材分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的第二首。所选五
首作品类型多样,有古乐府、歌行、律诗、词和曲,本诗是歌行体诗歌。九年级的语
文教学应以文本阅读为核心,培养学生对某一文体的阅读能力。本诗是盛唐诗人岑参
的边塞诗、送别诗。从文本、文体、诗人三个要素对诗歌进行细读后,这首诗歌还是
比较容易把握的。
【学习目标】
L诵读诗歌,读出歌行体的韵味。
2.例说描写奇丽雪景的艺术手法。
3.评述边塞送别的依依情感。
【学习过程】
导入:猜猜他是谁?
他是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作品善
于描写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与高适并称〃高岑〃。他是盛唐
时期留存边塞诗作品最多的诗人,著有《岑嘉州诗》等。
释题:通过题目可知这首诗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明确:咏雪和送别
歌行体:又称乐府歌行体,为南朝鲍照所独创。
L篇幅可长可短。
2.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中途可以换韵。
3.句式灵活,多为七言,有些以七言为主,穿插三、五、九言。
4.诗人常以〃歌〃行或〃歌行”来命名。
任务一:读出歌行体的韵味
1.一读:两名同学朗读全诗,关注读音和停顿是否准确。
2.二读:歌行体是能唱的古诗,形式自由。读出抑扬顿挫、一唱三叹、停顿有韵的
味道来。
3.三读:理解诗意,读出边塞苦寒的悲壮豪迈情怀。
4.四读:学生齐读。
任务二:例说描写奇丽雪景的艺术手法
L诗歌描写了奇丽的雪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以“我更喜欢()
这一句诗,因为()〃这一句式说一下自己的想法。
提示:可以从比喻、细节描写、夸张、渲染、留白等艺术手法说自己的想法。
明确:
我喜欢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这一句,因为这一句以“春风〃喻
〃北风〃,以“梨花〃喻”雪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来得突然且铺天盖地,又把
冬天写出了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这句诗是咏雪
的千古名句。
我喜欢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因为这一句诗既展示了冰天雪地、
万里愁云的景象,又自然引出下文送别的场面。用夸张的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勒出边
塞的景色,用拟人的手法,写云的昏惨之色,看似写景,实为写情,一个“愁〃一个
”惨〃透露了诗人为送友人而产生的愁闷的情绪,为饯别渲染了气氛。
我喜欢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因为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
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
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
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我喜欢“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因为这一句运用留白手法,写得
含蓄,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表达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及朋友离去后的无限惆怅之
情。
2.比较: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雾烽黯无色,霜旗冻不翻。(虞世南《出塞》)
有人认为岑参是翻用了虞世南的“霜旗冻不翻〃,我们能不能把〃红旗〃换成霜
旗〃?为什么?
明确:不能。霜旗〃只写出了旗帜结霜,强调天气寒冷;而红旗〃写出了旗
帜的颜色,这一抹红旗和皑皑白雪互相映衬,色彩格外艳丽,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
生动。
任务三:评述边塞别的依依情感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L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依依惜别、关心)
2.哪一个词最能体现这种情感?(空)
材料1:
唐朝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
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