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5课《孔乙己》课件(共49张PPT).pptx
文件大小:29.39 MB
总页数:49 页
更新时间:2025-03-30
总字数:约2.28千字
文档摘要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

起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第一课时;1.回顾作者,了解小说文体知识和文章背景,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

2.掌握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特点。(重点)

3.把握文章主旨,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

态社会的冷酷。(难点);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哪些?

《藤野先生》

《阿长与山海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社戏》《故乡》《孔乙己》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9世纪末期,清朝政府腐败,民不聊生,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仍在盛行。少数读书人爬上统治地位,但大多数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甚至老死科场,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称帝,复辟势力猖獗,革命成果被窃夺。

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中国革命的知识分子李大钊等领导和策动了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文化教育进行猛烈抨击。;当时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并且科举制度虽于1905年废除,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然根深蒂固,封建教育仍以其他方式推行,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民仍处于昏沉、麻木状态。

为了愤怒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后,于1918年冬创作了小说《孔乙己》,后收入小说集《呐喊》。他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咸亨()酒店附和()

羼()水拭()

蘸()阔绰()

舀()水涨()红

绽()出哄()笑

间()或着()了慌

打折()腿门槛()

;【缠夹不清】

【污人清白】

【格局】

【间或】

【不屑置辩】;;小说三要素;第二课时;怎样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主体

();找一找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

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

;;表现了孔乙己死要面子特征和被人嘲弄时企图掩饰自己偷窃劣行的困窘心理。;;2、“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

;;总结:孔乙己有着怎样的性格?;第三课时;;阅读课文前三段,了解鲁镇酒店的格局。;酒店里的酒客及各自的特点;掌柜对长衫客、短衣帮以及小伙计态度上有什么不同?这说明掌柜是个怎样的人??;;咸亨酒店是当时社会的缩影,是孔乙己生活的典型环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色彩。通过酒店去透视社会,反映出势利、冷酷的社会环境,渲染了一种冷漠的社会气氛,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作铺垫,揭示了孔乙己不幸的社会根源,预示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1)“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3)“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酒客们的哄笑,实际上描写的是众人戏弄、嘲笑孔乙己的情景。长衫主顾的哄笑,是鄙视又嫌弃的,诠释了上层社会对底层社会的践踏。而短衣帮的哄笑,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处于社会底层,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与帮助,反而只知哄笑取乐,在劳累而苦闷的生活中寻求片刻的快乐。;课文写到众人的哄笑,有何具体含义?;你从笑声里听出了什么?;(1)‘我”一12岁的酒店小伙计是孔乙己命运的见证人。小说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写,用第一人称可以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

(2)可以使故事情节集中,内容简要;

(3)可以表现周围人对孔乙己的态度,连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使作品更增加了悲凉的意味,深化作品主题。;“笑”贯穿了孔乙己的故事;有人一直记住他吗?;;;;既有嘲讽、批判,

又有同情、惋惜。;《孔乙己》创作于“五四运动”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