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8金与南宋的对峙说课稿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思路
本课以“金与南宋的对峙”为主题,通过分析金与南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对峙情况,引导学生认识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结合教材内容,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提升对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迁的理解。通过金与南宋对峙的历史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合作探究精神。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七年级上册有关北宋、辽、西夏的历史知识,对民族政权并立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此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基本描述能力以及历史时间线的掌握程度也有所提高。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七年级学生对历史学科普遍保持一定的兴趣,特别是对战争、政治变革等历史事件。学生具备一定的问题分析能力,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进行学习。学习风格上,学生既有喜欢独立思考的,也有偏好合作学习的。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理解金与南宋对峙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时,可能会遇到对民族关系复杂性的把握不足、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分析困难等问题。此外,由于历史知识的局限性,学生可能难以将所学知识与现代国家认同、民族关系等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因此,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历史,并尝试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相结合。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金与南宋对峙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关系的发展。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历史人物,体验历史事件,增强学生对历史情境的感知。
3.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地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地理位置和历史变迁。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金与南宋对峙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展示金与南宋时期的历史图片,如建筑、服饰、武器等,引导学生想象那个时代的风貌,提问:“你们能从这些图片中感受到什么?”
-回顾旧知:提问学生:“我们已经学习了北宋、辽、西夏的历史,你们还记得这些民族政权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引入新课: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到金与南宋的对峙,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新课呈现(约25分钟)
-讲解新知:
-详细讲解金与南宋对峙的历史背景,包括金国的崛起、南宋的建立以及双方政治、军事上的对峙。
-分析金与南宋对峙的原因,如民族矛盾、领土争端等。
-讲解金与南宋对峙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如岳飞抗金、宋金和议等。
-举例说明:
-通过岳飞抗金的故事,展示南宋抗金斗争的英勇和顽强。
-以宋金和议为例,说明民族关系中的妥协与和谐。
-互动探究: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探讨,如金与南宋的战争、和议等。
-学生汇报: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共同总结。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
-完成课堂练习题,包括填空、选择题、简答题等,巩固对金与南宋对峙相关知识的理解。
-通过绘制时间轴,梳理金与南宋对峙的历史脉络。
-教师指导:
-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
-强调重点知识,如金与南宋对峙的原因、过程、影响等。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金与南宋对峙的历史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金与南宋对峙的历史经验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
-阅读教材相关章节,进一步了解金与南宋对峙的历史。
-撰写一篇关于金与南宋对峙的小论文,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收集有关金与南宋时期的图片或资料,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金史》:通过阅读《金史》,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金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以及金朝与南宋对峙的具体历史细节。
-《南宋史略》:这本书可以为学生提供南宋的历史背景、社会变迁以及南宋与金朝对峙的全面视角。
-《宋元历史地图集》:通过地图集,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宋元时期中国疆域的变迁,以及民族政权分布的地理特点。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可以尝试绘制金与南宋对峙时期的历史地图,标注重要城市、战役地点和民族政权的边界。
-探究金与南宋对峙时期的文化交流,如书法、绘画、建筑等艺术形式的相互影响。
-分析金与南宋对峙的历史原因,包括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