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国古代经济史第二章.pptx
文件大小:1.18 MB
总页数:36 页
更新时间:2025-03-30
总字数:约2.95千字
文档摘要

;第一节中国古代的人口和人口问题;一、中国人口发展概况;中国古代人口统计问题——完整、连续性较好。甲骨文中有“登人”,周宣王时期“料民”,此后则有“计籍。

第一次人口大普查为汉平帝时(公元2年)。当然,人口统计准确性是个问题。

我国古代人口发展经历了四个台阶:

第一级台阶:从夏代到秦末。此期高峰乃公元前4世纪前期,全国达到3200万人以上。

第二级台阶: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东汉时人口可能达到6000万人。而盛唐时则达到8000万。

第三级台阶:两宋时期。人口达1亿。

第四级台阶:清代。4亿以上人口,乃第4个高峰;3、促成中国人口阶梯式增长的原因;二、中国古代人口发展的特点;总体上看,中国古代人口的分布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处于凝固不动的状态,人口分布凝固原因:与经济生产方式密切相关(人口与土地结合紧密),传统之“孝道”,“乡土观念”。(制约人口流动。而这种状态改变是在巨大社会动乱中以突变的形式发生的。

从氏族公社时开始至秦汉时期(80%在黄河中下游),为人口分布相对凝固时期。此时期有:东汉到盛唐时(60%在黄河中下游),两宋时期至现代(长江流域占60﹪)。

大突变时期有:西汉末年——第一次;安史之乱;宋末元初;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等。;三、古代人口问题及其实质;人口过剩有两种形式——相对过剩和绝对过剩。

1、相对人口过剩:

概念:它是指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中特定地区的实际人口数量超过一定生产方式在特定发展阶段下可以容纳的总人口数量。

相对人口过剩的产生取决于两个方面:

(1)人口增长与经济承载力增长的比例

对劳动力的需求和劳动力成本的低廉(古代农业劳动以手工为主,技术含量低。生产力三要素中,劳动者作用相当突出),刺激了中国农民的早婚多产。“多子多福”、“香火不断”的生育观念以及极度贫困和缺医少药导致的人口高死亡率,也促进了农民的多生多育。

而一定历史时期土地开垦利用、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和粮食产量的提高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上的发展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承载力的发展也是有限的???这种矛盾必然导致粮食危机、出现人口过剩。;1、人口增长与经济承载力增长的比例;中国人口相对过剩出现的原因;结论;第二节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一、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结构的特点;1、中国乡村农民具有较强的综合经营能力。(以农为本,亦工亦商)

2、古代城乡一体的社会与经济结构。(城市是乡村的城市,脱离农村的工商业与市民阶层并未出现)

3、中国古代农业是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较先进,水利灌溉较普遍,单位面积产量高,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强。(讨论);二、中国古代工商业经济结构的特点;造就中国古代混合型、多元型经济结构的直接原因是: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不彻底。

(讨论其原因)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恩格斯称之为“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分工:它创造了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产品交换的阶级——商人。”——农业与商业。;中国文明形成途径,给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带来了三点重要影响:

第一、国家机器先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大分工而出现,社会组织过早形成,制约和限制了三次社会大分工的进程。

第二、自国家产生起,政治活动、政治组织与政治目的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先导性的内容。这从城市发展、国家经济政策等制定上可见。

第三、国家自产生之日起,就与宗法血缘关系交织在一起。按地域而非按血缘划分国民的制度一直没有真正实现。(宗法:是调整家族关系的制度,它源于氏族社会末期的家长制,依血缘关系分大宗和小宗,强调前者对后者的支配以及后者对前者的服从。);第三节中国古代经济的归宿;一、经济技术的发展道路;二牛抬杠的演进;现代南部少数民族地区二牛抬杠;精耕细作的影响;2、手工业技术;天工开物;二、经济制度与经济政策问题;土地国有制以战国授田制为开端;授田制奠定了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第二阶段的基础;中国的地权结构还是相对分散原因有三:

第一,大土地所有者的多元化与非身份化。中国古代的大土地所有者主要由官僚、商人、乡村地主三部分人构成,其中也不乏三位一体或二位一体者。相对于西欧中世纪的大土地所有者而言,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非身份性,即没有贵族制下那种稳定的经济与政治保障。商人与乡村地主自不待言,官僚阶层也大不同于西方的世袭贵族,是处于随时可能出现的升降沉浮之中,其地权占有也随其身份的变化而不能稳定。

第二,中国古代的土地私有化起步早,进展快。自汉代以来,土地买卖便较为发达,以后的历史时期虽有起伏,但总的趋势还是土地私有的日益发展与土地买卖的频繁。宋人所言“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古田干年八百立,如今一年一换家”等语道出了土地买卖对地权转移的影响。

第三,中国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