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童年》读后感(精选38篇)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精选38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写一篇
读后感记录下呢?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
的高尔基《童年》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篇1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有人的童年是快乐的,就像雨后的
彩虹一般,缤纷绚丽;有人的童年是充满激情的,就像海里的浪花,汹
涌澎湃。而《童年》中的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则是凄风苦雨浇灌下
的花朵,充满了忧伤与辛酸。
三岁时,阿廖沙失去了父亲,母亲瓦尔瓦拉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卡
什林家。外祖父家住在尼日尼诺佛格罗德城。外祖父年轻时,是一个
纤夫,后来开染坊,成了小业主。阿廖沙来到外祖父家时,外祖父家
业已经开始衰落。由于家业不景气,外祖父也变得愈加专横暴躁。阿
廖沙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
而不断地争吵、斗殴。在这个家庭里,阿廖沙看到人与人之间弥漫着
仇恨之雾,连小孩也为这种气氛所毒害。阿廖沙一进外祖父家就不喜
欢外祖父,害怕他,感到他的眼里含着敌意。一天,他出于好奇,又
受表哥怂恿,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祖父打
得失去了知觉,并害了一场大病。从此,阿廖沙就开始怀着不安的心
情观察周围的人们,不论是对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屈辱和痛苦,都感
到难以忍受。他的母亲由于不堪忍受这种生活,便丢下了他,离开了
这个家庭。在这样一种充斥着残暴和仇恨的生活里,幼小的阿廖沙过
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
然而,即使在这样一个黑暗的环境里,阿廖沙仍然能够感受到人
间的一丝温暖与光明,这就是以外祖母为代表的另外一些人,另外一
种生活。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
着圣母一般的宽大胸怀。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
心。她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
幼小的阿廖沙听。她对阿廖沙的影响,正像高尔基后来写的那样:
“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
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
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此外,乐观纯朴的小茨冈、
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过阿
廖沙以正义的力量和支持,使他在哀怨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
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童年》是前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
中许多故事情节就是作者生活的真实写照。作者对慈祥的外祖母那丰
富、生动、优美的童话故事和民间歌谣大为神往,从而在内心深处激
发了他对正义事业的美好希望。读完这段故事,当我掩卷深思的时候,
一种隽永而深沉的感受涌上心头。生活是令人称奇的,这不仅因为在
黑暗的社会中尽管滋生仇恨的土壤是如此深厚,然而毕竟在阴霾中仍
然顽强地生长着鲜明、健康、富有创造力的人性,生长着善良的人所
固有的善良,这些东西终将唤起我们对新生活的渴望,相信正义的、
人道的曙光终会降临。
《童年》里所描绘的生活,那黑暗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往。缅怀
过去是为了开启未来。人类之所以从愚昧走向文明,从孱弱走向富强,
是因为我们能够在暗夜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发现善良,在冷酷无情
中寻找到人性的光芒,能够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
的巨大力量。
读完《童年》,我感到自己是在蜜罐中长大的。从小不愁吃,不
愁穿,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拥有爸爸妈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呵护,
而我却在幸福中迷失了自己,甚至觉得自己的童年几乎与快乐绝缘。
也许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
《童年》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困难总会战胜,黑暗终将过去,太阳
总会冲破迷雾照亮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只要你能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
即使你眼前可能还有乌云,即使你的生活也许还有悲伤,但只要挺直
身躯,用善良、乐观、友爱的心态对待生活,那么,你一定会迎来一
个充满幸福美好的的明天。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篇2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内容包括了高尔基
幼年时期从三岁至十岁这一段时间的生活断面。作者高尔基在构思这
部作品时全面而真实地考察俄罗斯国民性中的强点和弱点,无情地揭
露和批判俄国几世纪以来形成的小市民的生活方式及其精神特征,鞭
挞小市民的卑鄙灵魂。可以说,这本书既是作者的一段生平自述,同
时也是对俄罗斯19世纪七八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