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模拟冲刺题库:现代文阅读理解与技巧解析试题.docx
文件大小:40.13 K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3-30
总字数:约4.69千字
文档摘要

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模拟冲刺题库:现代文阅读理解与技巧解析试题

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理解

要求:阅读下列现代文,然后回答问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已经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智能语音助手到无人驾驶汽车,人工智能的应用正在不断拓展。然而,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它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1.下列关于人工智能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B.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数据支持。

C.人工智能的算法可能存在偏见。

D.人工智能的伦理和安全问题已经被人们广泛关注。

2.下列关于人工智能风险和挑战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据获取和处理过程中可能侵犯个人隐私。

B.人工智能的算法可能导致不公平的决策结果。

C.人工智能的伦理和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D.人工智能的风险和挑战主要是技术层面的问题。

3.下列关于人工智能伦理和安全问题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确保人工智能的伦理和安全,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进行考虑。

B.人工智能的伦理和安全问题主要是技术层面的问题。

C.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保护个人隐私。

D.为了防止人工智能的偏见,我们需要改进算法。

4.下列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观点,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便利。

B.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带来了风险和挑战。

C.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我们关注伦理和安全问题。

D.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完全解决了我们的问题。

5.下列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建议,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强人工智能伦理和安全的研究。

B.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个人隐私。

C.提高公众对人工智能的认识。

D.拒绝使用人工智能。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10题。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文学在我国迅速崛起。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网络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大量读者。然而,在享受网络文学带来的乐趣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网络文学的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作品为了追求点击率,内容低俗、粗制滥造。其次,网络文学的版权问题严重。许多作品未经授权就被转载、抄袭。最后,网络文学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也值得关注。一些读者过分沉迷于网络文学,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责任和义务。

6.下列关于网络文学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在我国迅速崛起。

B.网络文学具有独特的魅力。

C.网络文学的质量参差不齐。

D.网络文学的版权问题严重。

7.下列关于网络文学问题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分网络文学作品内容低俗、粗制滥造。

B.网络文学的版权问题严重。

C.网络文学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值得关注。

D.网络文学已经完全解决了我们的问题。

8.下列关于网络文学的建议,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提高网络文学的质量。

B.加强网络文学的版权保护。

C.提高公众对网络文学的认识。

D.鼓励读者沉迷于网络文学。

9.下列关于网络文学发展的观点,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具有独特的魅力。

B.网络文学存在一定的问题。

C.网络文学已经完全解决了我们的问题。

D.网络文学的发展需要我们关注。

10.下列关于网络文学的建议,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强网络文学的质量监管。

B.完善网络文学的版权保护。

C.提高公众对网络文学的认识。

D.鼓励读者沉迷于网络文学。

四、现代文写作

要求: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材料: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1.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实施“大气十条”,加强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污染治理。

2.加强水污染防治,实施“水十条”,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

3.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实施“土壤十条”,保护土壤资源,提高土壤质量。

4.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执法。

请以“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题,谈谈你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看法。

五、文言文阅读

要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窃其国,不为盗乎?窃国者诸侯,窃盗者臣民,而国为盗矣。国为盗,非国与国为盗也,国与国为盗,则其国危矣。”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