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某地铁基坑自动化与人工监测数据对比分析 .pdf
文件大小:335.2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3-30
总字数:约4.1千字
文档摘要

某地铁基坑自动化与人工监测数据对比

分析

摘要: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地铁以其不占地面的安全性和效率优势,

成为许多城市解决交通拥堵和土地利用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地铁站通常位于市

中心,周围有大量的建筑物,地下管道等。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对坑本身和周围环境

的变形没有得到适当的控制,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研究地铁车站地基的

构造变形规律,对其进行有效控制,以保证车站地基的安全稳定,是非常重要的。

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建筑地基变形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建筑地基的地基

表面变形较多,监控工作主要是通过人工监控,不仅效率低下,故障的可能性也很

高,很容易出现不能及时发现的安全隐患,或者对建筑地基风险的错误预测,降低

了信息技术建设的效率和价值。基于此,本篇文章对某地铁基坑自动化与人工监

测数据对比分析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自动化监测;人工监测;深基坑

引言

为满足实时监测的要求,提高地铁基坑变形监测信息水平,进行早期、充分

利用的监测数据,开发多种地铁监测系统,有效地减少人为干扰,取得可靠的变

形监测结果和发布,为地铁基坑安全施工提供预警和数据保护。

1自动化监测的原则

1.1及时反馈原则

在基坑施工过程中,支护结构的稳定性需要进行实时监控,自动化监测的手

段相较于传统的人工监测方式,需要具备及时反馈的能力,从而保证管理者能够

及时了解基坑的稳定性情况。

1.2经济最优化原则

传统人工监测方式向自动化监测的转变,提高了监测效率和精确度,但是仍

然需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考虑自动化监测设备的性价比,做到最优组合。

2自动化监测流程

2.1建(构)筑物沉降监测

测点布设建(构)筑物沉降监测采用LP-1液体压力水准测量系统,位于1

倍H范围内时(H为基坑开挖深度),沿外墙每15m或每隔2根承重柱布设1个

监测点;位于2倍H范围内时,沿外墙30m或每隔3根承重柱布设1个监测点;

外墙拐角处应布点;高耸构筑物每栋测点不少于4个;重要建(构)筑物加密1

倍布设;如产权单位禁止在建筑表面钻孔,应用条码尺粘贴于承重结构表面。

2.2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围护墙顶部水平位移监测采用DHL-2型深层水平位移测量单元,监测点设于

围护结构冠梁顶部,对应围护墙(桩)深层水平位移孔布设,并避开混凝土支撑

端部;布设间距为20m,基坑短边至少布设1点;基坑各边中部、阳角部位、深

度变化部位、不同围护结构交接两侧以及邻近重要建(构)筑物位置应加密1倍

布设。

2.3轴力及应力监测

测点布设轴力及应力监测采用四通道无线振弦读数仪。在测量钢筋混凝土支

撑轴力时,四通道无线振弦读数仪埋设于支撑梁1/3位置,在浇筑混凝土时将该

监测设备安放在混凝土支撑断面4个角上,并用护套管保护好其导线,引至集线

箱并编号,共计布设46个轴力监测断面,每个断面每层支撑均对应布设。

3自动化监测数据分析

3.1自动化监测系统

由现场监测设备(沉降仪、水位计、测斜仪、轴力计等)、无线采集终端、

计算机远程服务器组成。首先根据设计图纸在对应的位置安装数据传感器单元,

通过电缆连接到信号自动采集箱,采集系统将传感器数据采集后,由无线网传输

到指定服务器中,从而达到全天候的数据自动采集。自动化监测不仅节省大量人

力资源,而且可以更加精确地掌握基坑变形情况。

3.2有限元数值模拟

模型建立基坑整体形状为轴对称长方体,为了减小重复计算,选择整体尺寸

的1/2进行建模。基坑长度选择为86.8m,宽度选择为20m。设置模型竖向边界

为地连墙以下1倍开挖深度,模型整体尺寸为200m×100m×60m。在数值分析中,

土体参数的选取对模拟结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文章土体的本构模型选择了修正

剑桥模型,相比于传统的摩尔-库伦模型,该模型更适用于软土地区的变形分析

情况,能够较好地反映地表沉降、围护墙水平位移。

4自动化监测流程

4.1测点布设建(构)筑物沉降监测

采用LP-1液体压力水准测量系统,位于1倍H范围内时(H为基坑开挖深

度),沿外墙每15m或每隔2根承重柱布设1个监测点;位于2倍H范围内时,

沿外墙30m或每隔3根承重柱布设1个监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