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在国旗下的演讲稿范文5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有一首诗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那就是杜牧写的——清
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
指杏花村。
这首诗提到了我国一个很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
节)。你们知道今年的清明节是几月几日吗?清明,既是我国
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
扫墓的日子。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
纸钱等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
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
祭拜。我们刚才所说的《清明》这首诗所描写的就是古人对
祭奠先人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写照。
关于清明节的起源,有这样一个传说:
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儿子重耳为了躲避迫害,逃亡国
外。逃亡期间,他的臣子介子推一直忠心耿耿地跟随他。有
一天,重耳逃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饿得连站起来的力气
都没了。介子推见状,跑到远处,用匕首从自己的大腿上割
了一块肉,煮成肉汤,让重耳喝了。重耳这才恢复了精神。
19年后,重耳回晋国做了国君,史称晋文公。他对曾经与他
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奖赏,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很伤心,
于是背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晋文公命令军队上山搜索,但
是没有找到人。于是有人建议: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
一方,介子推是孝子,为顾及母亲安危,一定会走出来的。
晋文公就下令放火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始终不见介子
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死在一棵烧焦的大柳树旁。
晋文公见状,对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把母子俩安葬在
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第二年,晋文公与群臣去绵山祭奠。看到那棵老柳树
复活了,晋文公走到树前,折下柳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
上。群臣见了,也都学着折柳插头。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
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民间也
就有了清明插柳的习俗。
到唐朝时,政府将清明节定为国家假日,每年的此时,
宫廷就会放假,官府、学校就会休息。唐以后,宋元明清都
将清明节定为假日。今年我国又恢复了这一传统。清明节的
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古代还有踏青、
荡秋千、打马球、放风筝、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其
中多数保留至今。
清明节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每年的清明,
人们都会从五湖四海纷纷赶到自己先人的陵墓前,献上一束
鲜花,洒下一壶热酒,表达对先人的感激之情。
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清明节这类产生于农耕文化
下的传统节日逐渐失去了产生时的文化背景,在现在的年轻
人眼中可能只是一种形式而已。
其实,清明节在古时有众多的传说和活动。比如古时
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相传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
“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节寒食节合而为一。唐代扫
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代后才移到清明。清明节时的活动
也有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植树、放风筝等。尤其是
放风筝,传统清明节时期,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
里的风筝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被称为“神灯”。有
些人还把风筝放上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
天涯海角。
现代的清明节也颇有特色。在上海,每年3月份就开
始了大规模的扫墓踏青活动并且将一直持续到4月份。上海
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
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
不但我国有清明节,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有类似于“清
明节”的节日,例如日本的盂兰盆节,机关企事业放假三天,
让远离家乡的人能够回乡祭祀。波兰的“亡人节”更是全家
出动,长者点烛,孩子敬献,以教育后代不忘祖先。
清明节在国旗下的讲话稿2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适值清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我们的校园到处生
机勃勃,桃红柳绿,今天在这里隆重集会,用演讲的方式,
悼念先烈,祭奠英灵,目的是为了提醒我们每一个人,勿忘
历史,以史为鉴。
同学们,清明节,既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我
国最重要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祭扫先辈,缅怀过去,不是
要我们沉浸在无限的痛苦之中,而是为了更好地激发我们奋
勇前进的斗志;祭扫先辈,缅怀过去,不是要我们对历史耿
耿于怀,而是要我们化悲痛为力量,更好地开创未来;祭扫
先辈,缅怀过去,不是要我们无限地悔恨,而应把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