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民营航天成绩亮眼,未来可期
2023年中国航天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民营航天的崛起。从火箭发射次数来看,2023年是我国民商航天的丰收之年,共有5型13发民营火箭发射入轨。
2023年中国商业航天发射一览
1.1.谷神星一号火箭
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由星河动力公司独立开发,海上发射取得成功。自2020年11月7日首次成功发射以来,它已经完成了11次发射任务,其中10次获得了成功,成为民营火箭发射领域的佼佼者。在2023年,谷神星一号的发射次数达到了7次,成功将21个航天器送入了太空。星河动力公司在2023年首次实施的海上发射任务,不仅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首次进入800公里的倾斜轨道,而且在全球范围内,这是首次使用无依托陆海通用机动平台进行的发射,同时也是首次采用固体火箭进行的海上无导向热发射。
谷神星一号海上发射成功
1.2.朱雀二号火箭
蓝箭航天独立研发的朱雀二号运载火箭在一年内完成了两次发射任务。2023年7月12日,朱雀二号遥二火箭成功发射,成为世界上首枚成功进入轨道的液氧甲烷火箭。这一成就不仅填补了我国在液氧甲烷火箭技术领域的空白,而且标志着我国已经全面掌握了液氧甲烷运载火箭的关键技术,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随后,在同年12月9日,朱雀二号遥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次发射进一步验证了该火箭的技术成熟度和稳定性,其可靠性已经达到了商业化发射的要求。
全球首枚液氧甲烷火箭朱雀二号成功发射
1.3.天龙二号火箭
由北京天兵科技独立研发的天龙二号运载火箭,在2023年4月2日实现了其首次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领域液体运载火箭首次成功进入轨道。天龙二号运载火箭开创了多项第一:它是我国首款不依赖固定发射工位的液体火箭,也是首款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高压补燃发动机的火箭。此外,它还采用了三机并联发动机技术,以及全铝合金表面张力贮箱用于姿态和轨道控制,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天龙二号火箭在结构上实现了可重复使用。
天龙二号遥一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1.4.双曲线一号火箭
双曲线一号运载火箭由北京星际荣耀独立研发。在2023年4月7日,这款固体运载火箭迎来了首次成功发射。同年12月17日,双曲线一号遥七运载火箭再次成功发射,并且成功将搭载的“迪迩”一号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这次发射是双曲线一号火箭的第六次飞行任务。
1.5.力箭一号火箭
力箭一号由北京中科宇航自主研制,一箭26星创纪录。在2023年6月7日的发射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的发射不仅成功,而且创造了一项新的记录:一次性将26颗卫星送入太空,这一数字超越了之前长征八号在2022年2月创下的一箭22星的记录。这次发射携带了多颗卫星,包括“试验”二十四号A星与B星、涪城一号、TY26、“西安航投”八号(作为秦岭小卫星星座的首发星)、11颗广东新通讯技术卫星,以及X射线偏振探测立方星(CXPD立方星)。
2.星网建设拉开大幕,民营火箭型号的成熟有望加快组网进度
卫星星座建设是一项高成本高投入的事业,航天大国都在不遗余力地抢占太空频道资源。2023年全球发射的所有卫星中,通信卫星以2337颗的数量占据主导地位,遥感卫星则以236颗紧随其后,科学试验卫星和技术创新卫星的数量也分别达到了205颗和50颗。低轨通信星座的兴起,如星链和一网通信星座,正在逐步成为现实,这将为地面通信基础设施提供强有力的补充,推动全球互联网和科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预计到2030年,互联网星座将彻底改变现有的网络生态,空地和空天双重通信模式将促进空天生态系统的成熟和完善。
2023年中国在星座建设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多次发射活动,成功将多颗卫星送入太空,加强了太空通信资源的布局。其中,天目星座以18颗卫星的发射量领先,为实现组网运行奠定了基础。同时,民营公司如北京国电高科的天启星座、西安航空航天的秦岭星座以及航天宏图的女娲星座均进入关键发展阶段,不仅缓解了国内低轨卫星通信领域的瓶颈问题,还为构建大规模的卫星物联网通信网络提供了基础设施。
民营火箭研发进度普遍较快,新火箭型号的成熟有望加快组网进度。全球航天产业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势,SpaceX星舰两次试飞表现出的稳定性和技术进步速度后,在西方航天界基本接管了运载工具的运营和研发工作,完成了国家向民营的任务目标交接。以美国重返月球的阿尔忒弥斯计划为总框架,西方航天开始调动民营力量进行空间层面的应用研发。
其中商业月球有效载荷计划CLPS是重要且有效的一步,在这个计划框架下,2028年前将会有26亿美元项目,由14个西方民营航天供应商完成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