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报人:xxx
20xx-04-05
宝宝单纯发烧护理常规
目录
CONTENTS
宝宝发烧概述
家庭护理基本原则
物理降温方法与技巧
药物降温选择及注意事项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何时就医及就医指导建议
01
宝宝发烧概述
发烧定义
发烧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高限,正常小儿腋表体温为36℃~37℃(肛表测得的体温比口表高约0.3℃,口表测得的体温比腋表高约0.4℃),腋表如超过37.4℃可认为是发热。
发烧原因
发热是身体对抗入侵病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人体正在发动免疫系统抵抗感染的一个过程。
宝宝体温易受多种因素影响,有一定范围的波动。
波动性
症状非特异性
需要密切观察
发烧本身不是一种疾病,而是疾病的症状之一,可能伴随其他症状,如咳嗽、流鼻涕等。
宝宝在发烧时,需要密切观察其神态、举止和症状变化,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03
02
01
低热
中等热
高热
超高热
01
02
03
04
37.5℃-38℃
38.1℃-39℃
39.1℃-40.4℃
40.5℃以上
02
家庭护理基本原则
使用准确的体温计,每隔几小时测量一次,注意记录体温变化。
定时测量体温
注意宝宝是否有咳嗽、流鼻涕、呕吐、腹泻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与发烧原因有关。
观察症状
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如出现萎靡、嗜睡、烦躁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
判断精神状态
调节室温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过高或过低,一般维持在24-26℃左右。
空气流通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可定时开窗通风或使用空气净化器。
减少衣物
适当减少宝宝的衣物,避免过度包裹,以利于散热。
鼓励宝宝多喝水,以补充因发热而丢失的水分,也可适当给予果汁或汤类。
补充水分
提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稀粥、面条等,避免油腻、辛辣食物。
清淡饮食
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如鸡蛋、牛奶、瘦肉、蔬菜和水果等。
增加营养
03
物理降温方法与技巧
调节室温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将室温控制在24-26℃左右,有利于宝宝散热。
减少衣物
适当减少宝宝的衣物,避免过度包裹导致热量无法散发。
多饮温开水
鼓励宝宝多喝温开水,补充体内水分,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降温。
用温水浸湿毛巾后拧干,敷在宝宝额头,每5-10分钟更换一次。
湿毛巾敷额
使用退热贴贴在宝宝额头或颈部两侧,利用凝胶中的水分汽化吸热,达到降温效果。
退热贴
将小冰块装入塑料袋或毛巾中,放在宝宝额头、颈部、腋窝等大血管流经处,利用冰融化时吸收热量的原理进行降温。但需注意避免冻伤。
冰袋冷敷
03
注意事项
擦浴时力度要适中,避免过度用力摩擦宝宝皮肤。同时要注意保暖,避免擦浴后宝宝受凉。
01
准备温水
将水温控制在32-34℃左右,避免水温过高或过低刺激宝宝皮肤。
02
擦浴部位
用毛巾蘸取温水后拧干,擦拭宝宝的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流经处,促进散热。
04
药物降温选择及注意事项
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通过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合成来达到降温效果,同时具有镇痛和抗炎作用。
解热镇痛抗炎药
如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小儿热速清颗粒等,以清热解毒为主要功效,辅助降温。
中成药
观察宝宝反应
避免混合用药
注意补充水分
遵循医生建议
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宝宝的反应,如出现过敏、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
在使用退烧药的同时,要注意给宝宝补充水分,避免出汗过多导致脱水。
不要同时使用多种退烧药,以免药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或导致药物过量。
如有疑虑或宝宝症状持续加重,应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05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及时控制体温,避免体温过高。在宝宝发热时,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时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如退热贴、温水擦浴等。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过度包裹导致热量无法散发。
预防
一旦发生高热惊厥,应立即将宝宝平放,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用压舌板或筷子等物品裹上布垫放在上下磨牙之间,防止咬伤舌头。及时拨打急救电话,送医治疗。
处理
预防
鼓励宝宝多喝水,补充体内水分。在发热时,宝宝容易出汗导致水分流失,因此要特别注意补充水分。同时,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如稀粥、米汤等。
处理
如果宝宝出现脱水症状,如口唇干燥、尿量减少等,应及时就医,可能需要通过静脉输液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01
02
04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病毒在室内滋生。
注意宝宝的个人卫生,勤洗手、洗脸,避免病从口入。
避免带宝宝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如有家庭成员感冒或其他感染性疾病,应尽量避免与宝宝接触,以免传染给宝宝。
03
06
何时就医及就医指导建议
1
2
3
宝宝体温超过39℃,或出现超高热(41℃以上),需要立即就医,以防高热惊厥或其他严重并发症。
高热或超高热
如宝宝发热同时出现精神萎靡、呕吐、腹泻、咳嗽、气促、皮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