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护理查体
汇报人:xxx
20xx-04-01
烧伤概述与分类
护理查体基本方法
创面处理与护理策略
液体复苏与营养支持方案制定
心理干预与康复指导
总结反思与持续改进计划
contents
目录
01
烧伤概述与分类
烧伤定义
烧伤是指由热力、化学物质、电能、放射线等外部因素引起的zu织损伤,通常涉及皮肤和/或黏膜,严重时可伤及皮下和黏膜下zu织。
烧伤原因
烧伤的主要原因包括热力烧伤(如火焰、热液、蒸气、高温金属等),化学烧伤(如酸、碱等腐蚀性物质),电烧伤(如高压电接触)以及放射线烧伤等。
烧伤深度
根据烧伤对皮肤zu织的损伤程度,可分为一度、浅二度、深二度和三度烧伤。一度烧伤仅伤及表皮层,浅二度烧伤伤及真皮浅层,深二度烧伤伤及真皮深层,三度烧伤则伤及皮肤全层甚至皮下zu织。
烧伤面积
烧伤面积是指皮肤烧伤区域占全身体表面积的百分比。通常采用中国九分法或手掌法来估算烧伤面积。
热力烧伤
热力烧伤是最常见的烧伤类型,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红肿、疼痛、水泡、破损及焦痂等。
化学烧伤
化学烧伤是由化学物质引起的zu织损伤,临床表现因化学物质的性质和浓度而异,可出现皮肤灼痛、红斑、水泡、溃疡等。
电烧伤
电烧伤是电流通过人体引起的zu织损伤,临床表现包括皮肤焦痂、肌肉坏死、血管栓塞等,严重时可导致心脏骤停。
放射线烧伤
放射线烧伤是由放射线引起的zu织损伤,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红斑、水肿、溃疡等,严重时可导致放射性骨髓炎、放射性皮炎等。
心理障碍
烧伤患者常因疼痛、毁容、功能障碍等产生心理障碍,如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风险与烧伤部位、严重程度及患者心理承受能力等因素有关。
感染
烧伤后皮肤屏障受损,容易发生感染。感染风险与烧伤面积、深度、部位及患者年龄、免疫力等因素有关。
休克
大面积烧伤或深度烧伤可导致体液大量丢失,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休克风险与烧伤面积、深度及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有关。
器guan功能衰竭
严重烧伤可引起多器guan功能衰竭,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衰竭等。器guan功能衰竭风险与烧伤严重程度、患者基础疾病及救治措施等因素有关。
02
护理查体基本方法
注意烧伤部位皮肤是否发红、苍白或出现水疱,以判断烧伤深度和严重程度。
观察皮肤颜色变化
检查创面情况
评估全身状况
仔细观察创面大小、形状、深度及有无感染迹象,如脓性分泌物、焦痂等。
观察患者精神状态、面色、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以评估全身状况。
03
02
01
用无菌棉签或手指轻轻触摸创面,以感知疼痛程度和创面渗出情况。
轻柔触摸创面
触摸烧伤部位及周围皮肤,了解ju部温度是否升高,以判断血液循环状况。
检查ju部温度
用棉签轻压创面周围皮肤,观察患者是否有压痛、刺痛等深度感觉异常。
探查深度感觉
使用听诊器听诊患者心肺区域,了解心肺功能状况,以排除烧伤引起的并发症。
听诊心肺功能
听诊患者腹部,了解肠鸣音情况,以判断是否存在肠道功能障碍。
监测肠鸣音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等相关血液检查项目。
对创面进行细菌培养,以了解感染菌种和药物敏感性,指导临床用药。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X线、CT等影像学检查项目,以排除骨折等深部zu织损伤。
对重度烧伤患者进行心电图监测,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心脏并发症。
血液检查
创面细菌培养
影像学检查
心电图监测
03
创面处理与护理策略
清洁时应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或温和的消毒剂,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化学物质。
清洁消毒操作应遵循由清洁区到污染区的原则,避免交叉感染。
烧伤创面必须保持清洁,去除所有外来物质和坏死zu织,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敷料的选择应根据烧伤创面的深度、渗出情况和部位来决定,常用的敷料包括纱布、油纱、生物敷料等。
更换敷料时应根据创面的渗出情况和敷料的清洁程度来决定,一般每日或隔日更换一次。
更换敷料时应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对创面造成二次损伤。
烧伤疼痛是患者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应采取有效的疼痛缓解措施。
常用的疼痛缓解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等,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药物治疗是缓解疼痛的主要手段,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等。
01
02
04
感染是烧伤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应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预防措施包括保持环境清洁、加强患者营养支持、合理使用抗生素等。
控制措施包括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病灶、加强创面护理、调整治疗方案等。
对于严重感染的患者,应采取隔离措施并积极治疗,以避免病情恶化。
03
04
液体复苏与营养支持方案制定
先快后慢、先盐后糖、晶体与胶体交替输入,同时监测心肺功能和电解质平衡。
恢复有效循环血量,纠正休克状态,维持器guan灌注和功能。
目标
原则
根据烧伤面积和深度、患者循环状态及医生建议,选择适当的输液途径,如外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