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介入性肺病学技术概述培训.ppt
文件大小:15.07 MB
总页数:67 页
更新时间:2025-03-31
总字数:约6.37千字
文档摘要

介入性肺病学技术概

基本概念

?介入性气道内窥镜技术(Interventional

bronchoscopy)

?内科胸腔镜技术Medicalthoracoscopy

?介入性肺病学InterventionalPulmonology

?内窥镜技术由窥视、观察功能进入到“介入”

功能。

10年回顾

?技术普遍开展,认识加深。

?使用新技术,如氩气技术等。

?但还没有创新,有水平的工作不多。

?技术形式基本没改变,保留原有引进技术,

但基本可以解决临床问题。

?一个亮点是气道高压球囊扩张技术的疗效

很好。

内容

?介入性诊断技术

气道内超声

自动荧光气管镜

?介入性治疗技术

气管内消融技术

气管内放疗

气管内支架

高压气道球囊扩张技术

?内科胸腔镜

?新的内窥镜技术

气道内超声检查技术

二、背景和历史:

气道内超声(EndobronchialUltrasound

EBUS)是将超声探头通过纤维支气管镜

进入气道进行探查弥补了其他方法对气

管支气管壁、气管支气管旁和纵隔结构

成像模糊的不足,能够对支气管壁和邻

近约4厘米范围内的组织结构(包括纵隔)

进行高清晰度成像。

气道内超声

?超声探头进入气道内。

更接近病变,缩短声路

而降低声衰减,故可采

用高频技术,明显提高

图象分辨力,发现细小

病灶。这些性能在常规

超声检查中是无法达到

的。

?由于气道内超声技术上

的问题远比其它器官复

杂。近年气道内超声才

开始应用于临床。

超声图像

探头外套有球囊,球囊内注水膨胀后与

支气管壁相贴,球囊内的液体作为增益介中央气道软骨部:A.粘膜层、粘膜下层;

质传导超声波,形成以气道为中心围绕软骨内膜层、B.软骨层、软骨外膜层;

管壁形成3600的超声图像适用于大气道C.结缔组织层和外膜

图像和解剖相适应

血管:中央气道附近的大血管可以清晰

显示,为无回声、搏动性结构.淋巴结:

淋巴结回声较致密,理想状态下,超声

可以分辨直径2~3mm的淋巴结,可以辨

认内部的细微结构如淋巴滤泡、淋巴窦

以及门区的小淋巴管。通常,淋巴结气管下段:左侧为主动脉

显示为圆形、椭圆形或三角形,由于回弓,右侧箭头所指为奇

声强弱不同,远端轮廓可能会显得模糊静脉弓,11点-1点为左、

右颈总动、静脉,6点为食道

病变

?右上叶前段3点处管壁

隆起

?见腔外肿大淋巴结(N)

破坏软骨

气道内超声适应症

?肺门和纵隔肿物或肿大淋巴结有待确

诊或进行肺癌分期

?气道外压改变

?气道黏膜下病变

?气管腔内病变

?预计手术切除线

?肺周围性的结节/肿块

?拟行气道内介入治疗患者(含支架、

激光、球囊扩张)

新进展

?2004年Yasufuku报道采用整合了凸阵探头

和独立工作通道的新型气道内超声探头进

行实时气道内超声引导下经纤支镜针吸活

检,可采用多普勒超声区别血管,鉴别良

性和恶性纵隔和肺门淋巴结的敏感性、特

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5.7%、100%和

97.1%。

经超声诊断肺癌侵犯主动脉

?CTA显示肿瘤与主动脉接

触长度为5cm,但无清晰

示主动脉壁结构是否被侵

犯。超声B显示动脉壁与

纵隔胸膜仍然是完整的,

分期为T2。

?图C所示:左肺上叶有增

强的病灶区与主动脉弓、

降主动脉有小部分的接触。

图D示:超声显示肿瘤与

动脉壁之间边界有不完全

性的破坏。意味着手术不

能完全切除病灶

CT扫描A和磁共振B)显示可疑有主动脉侵润而横向C和纵向D)

经超声显示主动脉壁和纵隔胸膜的边界仍然完整

慢性肺栓塞。经食道的TEE、CT检

查,显示了较大且不活动的附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