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docx
文件大小:14.68 KB
总页数:2 页
更新时间:2025-03-31
总字数:约1.77千字
文档摘要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读出对话情境,在反复朗读中逐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了解比喻说理的写法;

3、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肯定臣民的意见,认真纳谏的大度胸怀。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中国有句古语:“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为国为民,冒死进谏,大多惨遭杀害。这类的例子同学们知道吗?

学生回答后明确:魏征直谏唐太宗,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未遭杀害)。屈原向楚怀王尽忠言,被奸臣忌恨,遭到放逐,自沉汨罗江,成为千古奇冤;比干直谏纣王,惨遭剖腹挖心;伍子胥建议吴王夫差杀勾践遭拒绝,引剑自刎;司马迁为李凌直谏汉武帝,蒙受宫刑之辱……

师:(除魏征外)这些志士仁人可谓忠心耿耿,然而他们的命运令人惋惜,同时也引起了我们的反思:“忠言“一定要“逆耳”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个进忠言取得良好成效的故事,让我们看看主人公是如何做的?

二、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讽”是什么意思?体现在哪里?“纳谏”是什么意思?又体现在哪里?

学生讨论后明确:

“讽”是“委婉地规劝”的意思,体现在第一、二两段;“纳谏”是“接受意见”的意思,体现在第三段。

第一段:叙事,写邹忌与徐公比美及邹忌的“思”。

第二段:比喻说理,邹忌以自身经历比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这两段写的是闺中小事,是家事,并非国事,但邹忌言在此(家事)意在彼(国事),可见他在委婉规劝齐王。

第三段:纳谏极其效果。

2、你认为这三部分的顺序能否互换?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给予明确:第一部分的叙事是第二部分比喻说理的前提,第二部分是比喻说理本身,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必然发展和结果。

三、研读赏析

1、邹忌与徐公比美,询问了哪几个人?每个人回答邹忌的语气有何不同?(朗读训练)能代表他们各自感情色彩的关键词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来。

学生分角色朗读后教师进行总结:

询问了妻、妾、客,代表他们各自感情色彩的关键词分别是“私”“畏”“有求”。

朗读时应该读出他们“私”“畏”“有求”的意味,妻的回答多了“君美甚”,用的是反问句,要读出一种不容怀疑的语气;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仍用“反问句”,由于地位的低微,应读出胆怯和顺从的心理;客人用的是“陈述句”,语气平淡,说明客人只是在应酬、逢迎,不想认真地比较,以免得罪他。

2、课文主要塑造了邹忌和齐王这两个人物形象,贯穿全文并最能体现这两个人物特点的只有两个字,是哪两个字?从中看出这两个人物有什么特点?

邹忌:“思”,是文章的深化,凸显了邹忌的智者形象。有了“思”才有了后面的“讽”,这是行文的转折点,由不值一提的家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

齐王:“善”,是全文的高潮,凸显了一个明君的形象。进谏君王本是一件险事,至此已化为君臣思想相同的喜事,揭开了齐国走向强盛的序幕。

四、拓展深化

穿插资料: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我君以鸟之故而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晏子春秋?晏子谏杀烛邹》)

1、阅读上文与原文进行比较,思考问题:

上文与原文都表现了进谏者的机智善辩,但各又有不同:

①原文劝谏的目的是为了使齐威王,以富国强民;上文晏子劝谏的目的是为了让景公以免落下“爱鸟轻人”的罪名。

②原文邹忌进谏时采用了的方法说服齐王,上文晏子进谏时采用

的方法,使景公明确了事情的荒谬以及后果的严重。

学生回答后明确:广开言路(纳谏)、不杀烛邹。借事说理(比喻说理、以事喻理、类比法、推己及人)、正话反说(以退为进、归谬法)

2、邹忌讽齐王纳谏,那么邹忌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后进行总结:

平常小事中可能蕴含着大道理;说话要讲究艺术,方可成功说服对方;勇气不和智慧结合,便只是匹夫之勇;好话未必正确,要仔细分辨。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