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燕子南飞(说课稿)-2023-2024学年三年级科学下册同步精品课堂系列(冀人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7课燕子南飞(说课稿)-2023-2024学年三年级科学下册同步精品课堂系列(冀人版)
教学内容
本课选自2023-2024学年三年级科学下册同步精品课堂系列(冀人版)教材,第7课《燕子南飞》。主要内容围绕燕子的迁徙习性展开,包括燕子迁徙的原因、时间和路线等。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动物迁徙的普遍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信息处理素养和审美素养。学生将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探究燕子迁徙的原因,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同时,通过收集、整理燕子迁徙的信息,锻炼信息处理能力。此外,欣赏燕子南飞的景象,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燕子迁徙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季节变化对燕子迁徙的影响。
2.燕子迁徙的路线:通过地图和实际观察,让学生掌握燕子迁徙的路径。
难点:
1.燕子迁徙的规律:理解燕子迁徙的周期性和季节性。
2.燕子迁徙的科学研究方法:如何通过观察、记录和对比分析来研究燕子迁徙。
解决办法:
1.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体展示燕子迁徙的景象,结合季节变化,引导学生思考迁徙原因。
2.利用实地观察和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燕子迁徙的路线,并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索迁徙规律。
3.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学习科学家研究动物迁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学会如何记录、分析和交流研究结果。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白板、电子地图软件
-课程平台:班级微信群、学校科学教育平台
-信息化资源:燕子迁徙的视频资料、图片库、在线科学实验演示
-教学手段:实物模型、鸟类迁徙的挂图、季节变化的时间表
-辅助工具:记录本、观察记录表、放大镜、望远镜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播放一段关于燕子飞翔的视频,提问学生:“你们知道燕子是什么时候从北方飞来的吗?”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鸟类知识,如鸟类的特征和习性。
2.新课呈现(约15分钟)
-讲解新知:介绍燕子迁徙的原因,包括季节变化、食物资源等。
-举例说明:展示不同季节燕子生活的图片,说明燕子迁徙的原因。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讨论燕子迁徙的路线和时间。
3.新课呈现(续)(约10分钟)
-燕子迁徙的路线:展示地图,讲解燕子迁徙的常见路线。
-燕子迁徙的科学研究方法:介绍科学家如何研究燕子迁徙,如使用追踪器等。
-观察与记录:发放观察记录表,让学生在课外观察燕子,记录其活动。
4.新课呈现(续)(约10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记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
-教师指导:针对学生的观察记录,提供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理解燕子迁徙的规律。
5.巩固练习(约10分钟)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模拟实验,如制作燕子迁徙模型,加深对迁徙路线的理解。
-教师指导:巡回指导,确保每个小组都能完成实验,并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6.巩固练习(续)(约10分钟)
-课堂游戏:组织“燕子迁徙”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燕子迁徙的过程。
-教师总结:总结游戏中的关键点和燕子迁徙的规律。
7.课堂总结(约5分钟)
-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燕子迁徙的原因、路线和科学研究方法。
-学生反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对燕子迁徙的理解。
8.作业布置(约5分钟)
-课后观察:让学生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继续观察燕子的活动,并记录下来。
-小组报告: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关于燕子迁徙的报告,下节课分享。
9.课堂反思(约5分钟)
-教师反思:对本次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对本节课的看法和建议。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鸟类迁徙的科普书籍:推荐适合三年级学生的科普书籍,如《鸟儿为什么迁徙》、《迁徙的鸟儿》等,帮助学生了解鸟类迁徙的更多知识。
-燕子生活的纪录片:提供一些关于燕子生活的纪录片,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燕子的生活习性和迁徙过程。
-地理知识拓展:介绍与鸟类迁徙相关的地理知识,如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地形地貌对鸟类迁徙的影响等。
-环保意识教育:通过案例或故事,教育学生关注环保,了解人类活动对鸟类迁徙的影响。
2.拓展建议:
-阅读拓展:鼓励学生阅读与鸟类迁徙相关的科普书籍,了解鸟类迁徙的科学知识,培养阅读兴趣。
-观看纪录片:组织学生观看关于燕子生活的纪录片,通过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