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比身高》(说课稿)-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授学生认识比,学会用比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并初步了解比的性质。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学生之前学习的分数、除法等知识紧密相关,有助于学生将已有知识进行拓展和运用。教材章节为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分数的认识》和《除法》等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学生将通过观察、比较,学会抽象出比的概念,并运用比的性质进行逻辑推理,从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此外,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将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包括对数、分数、除法等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他们已经能够进行简单的比较和计算,并对图形和几何有一定的认识。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四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数学学习有较高的兴趣。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增强,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数学规律。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动手操作和直观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更习惯于通过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来解决问题。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比的概念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一是对“比”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困难,二是比的意义和性质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三是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比进行计算和分析。此外,学生可能难以将比与之前的数学知识(如分数、除法)进行有效关联,从而影响比的实际应用能力。针对这些挑战,教师需要提供丰富的教学活动和实例,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一份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以便在课堂上进行阅读和练习。
2.辅助材料:准备身高测量工具、身高对比图、比的性质相关图表等,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比的概念和性质。
3.实验器材:准备尺子、纸张等,用于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和比大小的操作。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讲台上放置实验操作台,便于展示操作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1)情景导入:教师出示两根不同长度的绳子,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这两根绳子哪根更长?你们能怎样表示它们之间的长度关系?”
(2)揭示课题:引出“比”的概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讲授新知(20分钟)
(1)认识比
①学生自主探索: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比例图,思考如何表示两根绳子之间的长度关系。
②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出用“比”来表示的方法。
③教师讲解:结合学生讨论结果,讲解比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2)比的意义和性质
①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思考比的意义,如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②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比的性质,如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数,比值不变。
③教师讲解:结合学生讨论结果,讲解比的性质,并举例说明。
(3)比的应用
①学生自主尝试:引导学生利用比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比较两根绳子长度。
②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③教师讲解:结合学生讨论结果,讲解比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计算分数、比例等。
3.巩固练习(10分钟)
(1)课堂练习:教师出示一些关于比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展示答案:学生举手展示答案,教师点评并讲解。
4.课堂小结(5分钟)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比的概念、意义、性质和应用。
(2)总结方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如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
5.作业布置(5分钟)
(1)布置作业:布置一些关于比的练习题,要求学生课后完成。
(2)强调要求:提醒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并在下次课上进行展示。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比的历史背景:介绍比的起源和发展,以及比在古代数学中的应用。
-比的实际应用:搜集一些生活中使用比的实际例子,如建筑设计、工程测量、经济计算等。
-比的数学游戏:设计一些与比相关的数学游戏,如比较数字大小、解决谜题等。
2.拓展建议:
-阅读相关书籍:推荐一些关于比的数学书籍,如《数学之美》、《数学的乐趣》等,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比的概念。
-观看教育视频:推荐一些与比相关的教育视频,如数学纪录片、数学讲座等,通过视频的形式直观地展示比的应用。
-设计数学小实验:鼓励学生设计一些简单的数学小实验,如比较不同形状的物体体积、比较不同重量物体的质量等,通过实验加深对比的理解。
-制作比的手工模型:指导学生利用纸张、绳子等材料制作比的手工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