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麻雀》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Word版(统编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意图
本节课《麻雀》以四年级上册统编版语文教材为依据,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素养。通过分析麻雀这一形象,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之美,同时体会作者细腻的描写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学作品,提升对自然生物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增强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对自然美的感悟和情感体验的能力。
3.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感悟人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描写自然景物的课文,对自然生物的描述和描绘有一定的认识。同时,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也学习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具备了一定的文学鉴赏基础。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四年级学生对自然界充满好奇,对动物形象有较强的兴趣。他们的学习能力强,能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独立阅读,而另一些学生则喜欢在小组合作中共同探讨。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阅读《麻雀》这一课时,学生可能对文中一些较复杂的词汇和句子结构感到困惑。此外,理解作者通过麻雀这一形象所表达的情感和寓意也可能是一个挑战。学生可能需要教师引导,通过反复阅读、讨论和举例来克服这些困难。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电子白板、笔记本电脑、投影仪、音响设备
-课程平台:统编版语文教材配套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麻雀图片、相关视频资料、文学作品背景音乐
-教学手段: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朗读比赛、绘画创作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麻雀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动物描写课文,引出《麻雀》这一课题。
-提问: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描写动物的文章?它们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讲授新知(20分钟)
-阅读课文,引导学生逐段理解内容,把握麻雀的特点。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麻雀的喜爱之情。
-分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邀请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分组讨论:如何将课文中的描写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巩固练习(10分钟)
-小组合作,进行仿写练习,要求学生用课文中学到的修辞手法描写一种动物。
-各小组展示作品,教师点评,鼓励学生发挥想象,丰富语言表达。
-进行朗读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提高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4.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麻雀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
-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运用到的阅读方法和修辞手法。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自然生物,提高文学素养。
5.作业布置(5分钟)
-课后阅读与麻雀相关的课外书籍,了解麻雀的生活习性。
-完成一篇以麻雀为主题的作文,运用本节课学到的修辞手法。
-收集关于麻雀的图片或视频,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自然生物学资料:介绍麻雀的生物学特征、生活习性、栖息地等,丰富学生对麻雀的了解。
-生态环境保护知识:通过案例介绍麻雀保护的意义和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与麻雀相关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等,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
-自然摄影作品:展示麻雀的摄影作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2.拓展建议:
-鼓励学生参观野生动物园或鸟类保护区,实地观察麻雀等动物,加深对它们的了解。
-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环保活动,如清理垃圾、植树造林等,将环保意识融入实际行动。
-建议学生阅读《伊索寓言》等文学作品,了解麻雀在寓言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如科普网站、鸟类观察论坛等,进行自主学习,拓宽知识面。
-建议学生在课后收集麻雀的图片和视频,制作成小册子或展示板,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组织的文学创作比赛,以麻雀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建议学生参与鸟类保护志愿者活动,了解鸟类保护的相关知识,为保护麻雀等野生动物贡献力量。
-通过观察日记的形式,记录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麻雀或其他鸟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
-组织学生开展家庭小调查,了解家人对麻雀的看法,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
-建议学生观看关于鸟类生态的纪录片,了解鸟类的生活环境和面临的挑战。
板书设计
①本文重点知识点:
-麻雀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作者对麻雀的喜爱之情
-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