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家乡新变化》第一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二年级道法上册同步教学说课稿+说课稿(部编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围绕《家乡新变化》这一主题,结合部编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材内容,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课程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教学步骤包括:导入新课、案例分享、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课后作业。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提升观察、分析家乡变化的能力;培养法治意识,通过参与讨论家乡变化的过程,提高表达与交流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情感态度。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变化,理解变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激发学生对家乡变化的深入思考和情感共鸣,培养法治意识。
解决办法:
1.通过展示家乡变化的图片和视频,直观引入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2.创设小组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眼中的家乡变化,促进思考和交流。
3.引导学生从法治角度分析变化,如政策支持、环境保护等,培养法治意识。
4.设计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调查家乡变化的具体案例,深入理解其影响。
5.教师在课堂上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形成正确认识。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人手一册部编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材。
2.辅助材料:收集家乡变化的图片、视频资料,准备相关新闻报道和案例文本。
3.教学工具:电脑、投影仪、音响设备,确保多媒体教学设施正常运行。
4.教室布置:划分讨论区域,准备白板和记号笔,便于记录讨论成果。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展示家乡变化的照片,提问:“你们知道我们的家乡发生了哪些变化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观察。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如家乡的自然环境、文化特色等,为新课内容做铺垫。
2.新课呈现(约25分钟)
-讲解新知: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家乡新变化》,解释家乡变化的含义,包括经济发展、环境改善、文化建设等方面。
-举例说明:展示家乡变化的实例,如新建的公园、改善的交通设施、新的文化景点等,帮助学生理解变化的具体表现。
-互动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家乡变化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影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每组学生选择一个家乡变化的案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过程和影响,增强表达能力。
-教师指导:在学生描述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提供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家乡变化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鼓励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积极参与社会建设。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学生课后收集更多关于家乡变化的资料,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准备在下一节课上分享。
-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眼中家乡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给自己和家庭带来的影响。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相关书籍:《家乡的变迁》、《家乡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等,这些书籍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家乡的历史和发展。
-文章报道:收集有关家乡变化发展的新闻报道,如城市改造、乡村振兴等方面的文章,以增强学生对家乡变化的认知。
-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家乡的变化。
-环境保护知识:介绍家乡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如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法律法规:介绍与家乡变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城市规划和建设、土地管理法等,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
2.拓展建议:
-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相关书籍,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以及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
-建议学生关注家乡的新闻报道,了解最新的发展动态,分析变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深入了解家乡的变化和发展。
-引导学生学习环境保护知识,关注家乡的环境问题,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教授学生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让他们了解家乡变化过程中法律法规的作用和意义。
-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如结合地理、历史、科学等学科知识,全面了解家乡的变化和发展。
-定期举办家乡变化主题的讲座和讨论会,邀请专家学者和当地居民分享经验和见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七、内容逻辑关系
①家乡变化的概念与表现
-重点知识点:家乡变化的定义、变化的类型(经济、环境、文化等)
-重点词汇:变迁、发展、改善、繁荣
②家乡变化的原因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