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热胀冷缩(说课稿)-2023-2024学年四年级科学下册同步精品课堂系列(苏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第2课热胀冷缩
2.教学年级和班级:四年级
3.授课时间:2023-2024学年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交流的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实验探究“热胀冷缩”现象,学生能够理解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培养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科学语言表达能力,增强科学实践和创新意识。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四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简单的物理现象,如光的传播、声音的产生等。他们对于物体状态的变化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热胀冷缩”这一具体现象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科学探究和实验操作经验。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四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实验操作和动手实践有较高的兴趣。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推理能力有所发展,但科学探究的系统性、逻辑性和严谨性还有待提高。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动手操作,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更偏向于观察和思考。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探究“热胀冷缩”现象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一是理解温度变化与物体体积变化之间的关系;二是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如温度控制不精确、测量工具的精度等;三是如何将观察到的现象用科学语言准确描述和交流。这些困难需要教师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来帮助学生克服。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科学》下册教材,以便跟随教学内容进行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热胀冷缩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概念。
3.实验器材:准备温度计、水、酒精、试管、橡皮筋等实验器材,用于演示和验证热胀冷缩现象。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安排实验操作台,确保实验环境安全、整洁。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热胀冷缩吗?
2.学生回答:不知道/知道一点。
3.老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热胀冷缩这一有趣的物理现象。
二、新课讲授
1.热胀冷缩的定义
a.老师讲解:热胀冷缩是指物体在温度变化时,其体积发生相应变化的物理现象。
b.学生跟随老师学习,理解热胀冷缩的定义。
2.热胀冷缩的原因
a.老师讲解:物体分子在温度升高时,运动加剧,分子间距增大,导致体积膨胀;在温度降低时,分子运动减缓,分子间距减小,导致体积收缩。
b.学生跟随老师学习,理解热胀冷缩的原因。
3.热胀冷缩的应用
a.老师举例:例如,铁路的钢轨在高温天气下会膨胀,如果不在钢轨上预留一定的空隙,就会导致钢轨变形,影响铁路运输安全。
b.学生跟随老师学习,了解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
4.热胀冷缩的实验探究
a.老师讲解实验步骤:取一根橡皮筋,分别将其加热和冷却,观察其长度变化。
b.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橡皮筋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变化。
c.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5.热胀冷缩的注意事项
a.老师讲解: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热胀冷缩现象,避免因物体膨胀或收缩而造成的损害。
b.学生跟随老师学习,了解热胀冷缩的注意事项。
三、课堂小结
1.老师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2.学生回答:学习了热胀冷缩的定义、原因、应用和注意事项。
3.老师总结:热胀冷缩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了解这一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提高生活品质。
四、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调查生活中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并撰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
1.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和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热胀冷缩的概念和原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课后作业的设计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物质的微观结构:介绍物质的微观结构,包括原子和分子在温度变化下的行为,如何通过分子运动理解热胀冷缩。
-自然界的热胀冷缩现象:探讨自然界中热胀冷缩现象的例子,如天气变化对桥梁、建筑物的影响,以及地质活动中的热胀冷缩作用。
-不同材料的膨胀系数:比较不同材料的膨胀系数,讨论哪些材料更适合在极端温度条件下使用。
-热胀冷缩在科技中的应用:介绍热胀冷缩原理在科技领域的应用,如温度计的设计原理,以及如何利用这一现象进行温度控制。
2.拓展建议:
-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家庭小实验,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