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让空气更清新(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五年级科学下册同步精品课堂系列(青岛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11课让空气更清新(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五年级科学下册同步精品课堂系列(青岛版)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第11课让空气更清新”,选自2023-2024学年五年级科学下册同步精品课堂系列(青岛版)。本节课主要围绕空气污染及其防治措施展开,引导学生认识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以及如何改善空气质量。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与学生在四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中学习的空气成分、性质和作用等知识有紧密联系。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空气污染的来源、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帮助学生建立起保护环境、改善空气质量的意识。
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探究素养: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探究空气污染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环保意识素养:引导学生关注空气质量,理解空气污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改善空气质量的意识。
3.科学思维素养: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空气污染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形成科学的认识。
4.人文关怀素养:教育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培养关爱环境、关爱他人的品质。
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学生为五年级学生,他们在知识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如对空气的基本认识,但在空气污染及其防治方面的知识相对缺乏。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培养。在素质方面,学生对环境保护有一定的认识,但环保意识有待加强。
在行为习惯方面,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未知事物,但有时缺乏耐心和细致观察。此外,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但个别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课堂纪律有待提高等问题。
这些学情对课程学习有一定的影响。首先,学生已有的科学知识为基础,有利于新知识的引入和学习;其次,学生的环保意识有待提高,需要通过课程培养;最后,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注意力可能会影响课堂效果,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调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2023-2024学年五年级科学下册同步精品课堂系列(青岛版)》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空气质量变化图表、空气污染相关图片、以及空气质量改善措施的视频资料。
3.实验器材:准备空气质量检测仪、口罩、活性炭等实验材料,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4.教室布置:将教室分为实验区、讨论区,并提前布置好实验操作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空气质量问题为切入点,询问学生:“你们知道空气质量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吗?”通过学生们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让空气更清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讲授新知(20分钟)
(1)介绍空气污染的概念、类型和主要污染物,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空气污染的严重性。
(2)讲解空气污染的来源,包括工业排放、交通排放、生活排放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少污染源。
(3)介绍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改善空气质量的紧迫性。
(4)讲解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如发展绿色能源、减少机动车排放、加强环保法规等。
3.巩固练习(10分钟)
(1)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为改善空气质量做出贡献,并分享讨论成果。
(2)进行空气质量检测实验:让学生使用空气质量检测仪检测教室内外的空气质量,分析数据并讨论改善措施。
4.课堂小结(5分钟)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以下作业:
(1)收集有关空气质量改善的资料,下一节课分享;
(2)撰写一篇关于“如何让空气更清新”的短文,字数不限。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方面:学生能够准确描述空气污染的概念、类型和主要污染物,理解空气污染的来源及其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学生掌握了几种常见的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如发展绿色能源、减少机动车排放等。
2.实践能力方面:通过课堂上的空气质量检测实验,学生学会了使用空气质量检测仪,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独立分析数据,提出改善空气质量的建议。
3.思维品质方面: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思考,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在讨论中,学生展现出了良好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环保意识方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了显著提高。他们更加关注空气质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