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倍的认识(说课稿)三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第五单元“倍的认识”,包括倍数的概念、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倍数之间的关系等。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学生已学的“乘法”知识紧密相连,通过将乘法与倍数概念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倍数的概念,进一步巩固乘法运算。
核心素养目标
学情分析
本节课针对的是三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数学学习的初级阶段,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还在逐步形成中。从知识层面来看,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但对“倍”这一概念的理解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来帮助理解。
在能力方面,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在发展,但还不足以完全脱离具体形象进行抽象思考。他们能够通过直观的图形和操作活动来感知倍数的概念,但在进行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时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素质方面,学生的合作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有待提高。在课堂活动中,学生需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同时通过动手操作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行为习惯上,三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此外,学生的书写规范和作业习惯也需要在教学中得到关注和培养。
这些学情特点对课程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和活动来感受和理解倍数的概念,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个体探究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此外,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和书写习惯,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与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倍数概念的基础知识,结合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倍数的概念。
2.教学活动:设计“倍数寻宝”游戏,让学生通过寻找生活中的倍数实例,增强对倍数概念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发现,促进思维碰撞。
3.教学媒体: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倍数变化的规律,辅助学生直观理解倍数的概念。此外,使用实物教具,如倍数卡片,让学生通过操作感受倍数的变化。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一系列生活中常见的成倍物品(如成套的餐具、书籍等),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倍数吗?”引发学生对倍数的好奇心。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乘法的基本概念,提问:“我们之前学过乘法,谁能告诉我乘法和倍数有什么关系?”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倍数的概念,通过课件展示倍数的定义和特点,例如:“倍数是指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整数倍,比如,4是2的倍数,因为4除以2等于2。”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的例子,如“一个苹果是2个,那么4个苹果就是2的倍数”,帮助学生理解倍数的实际意义。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尝试找出班级中成倍的事物,并解释为什么是倍数。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分发倍数卡片,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配对,找出相乘得到相同结果的数对,如1×6和2×3。
-教师指导:巡视课堂,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倍数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提问学生:“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倍数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回顾重点。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找出家里或学校中成倍的事物,并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强调作业要求:作业需清晰记录,并尽量用图画或文字结合的方式呈现。
教学过程的具体步骤如下:
(1)导入环节
-展示成倍物品图片,提问:“你们能找出这些物品中的倍数关系吗?”
-引导学生回顾乘法知识,提问:“乘法和倍数有什么联系?”
(2)新课呈现
-讲解倍数的概念,展示课件内容。
-通过实例讲解倍数的应用,如:“一个苹果是2个,那么4个苹果就是2的倍数。”
(3)互动探究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找出班级中成倍的事物,并解释原因。
(4)巩固练习
-分发倍数卡片,让学生进行配对练习。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5)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回顾重点。
(6)作业布置
-布置寻找并记录成倍事物的作业,要求学生下节课分享。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倍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介绍倍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实例,如家庭购物中的打折活动、烹饪中的食材配比等,让学生了解倍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倍数在数学史上的地位:简要介绍倍数概念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