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玩具伴我成长》(说课稿)长春版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
一、教学内容
本课选自长春版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内容包括:了解玩具的历史、种类和制作方法,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通过玩具与同伴互动,增进友谊。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玩具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创造力的发挥。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与传承、实践创新、审美情趣等核心素养。通过学习玩具的历史和种类,学生能够增强对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了解与尊重;通过动手制作玩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玩具互动,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审美能力。此外,课程还旨在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玩具的历史变迁,能够识别不同历史时期的玩具,并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②掌握基本的玩具制作方法,能够运用简单的材料制作一个具有创意的玩具。
③学会与同伴合作,通过玩具互动活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教学难点
①学生在了解玩具历史时,能够准确把握不同时期玩具的特点和制作工艺的发展。
②学生在制作玩具时,能够克服材料选择、工具使用等方面的困难,实现创新设计。
③在互动环节,学生需要克服害羞、缺乏自信等心理障碍,积极参与合作,展现自我。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发放长春版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材,以便学生跟随教材内容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玩具发展史相关的图片、图表,以及介绍玩具制作方法的教学视频,丰富教学形式。
3.实验器材:准备剪刀、胶水、彩纸等基本制作玩具的材料,确保安全并方便学生操作。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交流分享;在实验操作台布置必要的制作工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提前一周,通过班级微信群发布《玩具伴我成长》的相关历史背景和玩具制作视频,引导学生了解玩具的基本知识。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玩具的历史变迁”和“玩具的制作原理”,设计问题如“你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为什么?”、“你见过哪种古老的玩具?”等,鼓励学生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微信群和课堂提问,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初步了解玩具的历史。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或想法以文字或图片形式提交。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预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微信群进行信息交流和监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以“小时候的玩具”为主题,讲述一个与玩具相关的有趣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讲解知识点:讲解玩具的历史、种类和制作方法,结合图片和视频展示不同时代的玩具。
组织课堂活动:分组进行玩具制作比赛,每组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玩具。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对玩具的制作原理有初步认识。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制作活动,发挥创意。
提问与讨论:学生在活动中提出问题,与其他同学讨论解决。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讲解玩具的基础知识。
实践活动法:通过制作活动,让学生亲手体验玩具制作。
合作学习法: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收集家中或周围的玩具,并写一篇简短的玩具介绍。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相关书籍和网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玩具文化。
反馈作业情况: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拓展学习:利用推荐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反思总结: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经验教训。
六展与延伸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玩具的演变史》:介绍玩具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包括不同历史时期玩具的特点和制作技术。
-《玩具与儿童发展》:探讨玩具对儿童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的影响。
-《民间玩具的制作技艺》:介绍中国传统民间玩具的制作工艺和技巧,如泥塑、剪纸、竹编等。
-《世界玩具博览》:展示世界各地独特的玩具文化和传统,如日本的动漫玩具、欧洲的木制玩具等。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可以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深入了解玩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鼓励学生参观博物馆或玩具展览,亲身体验不同类型的玩具。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共同设计并制作一个具有创意的玩具。
-引导学生进行玩具分类研究,了解不同材质、功能、用途的玩具特点。
-设计一个“玩具博物馆”项目,让学生收集和展示自己喜欢的玩具,并撰写介绍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