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8人之初》必背知识点归纳
原文呈现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本文选自《三字经》,它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也是古代蒙学教材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三字经》以三字断句,句句押韵,读来朗朗上口,易读易记。其内容涵盖广泛,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诸多方面,核心思想包含“仁,义,诚,敬,孝”。在古代,孩子们通过背诵《三字经》来识字知理,了解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生字学习
会写的字
之:读音为“zhī”,结构为独体字。组词:之前、之后、之间、总之。书写时要注意共三笔,不要把第二笔横撇与第三笔捺连成一笔。
相:读音为“xiāng”,左右结构。组词:相见、相对、相反、相同。
近:读音为“jìn”,半包围结构。组词:近日、近来、近年、亲近。
习:读音为“xí”,半包围结构。组词:学习、练习、自习、复习。
远:读音为“yuǎn”,半包围结构。组词:远方、远古、远大、长远。
玉:读音为“yù”,独体字。组词:玉石、玉米、宝玉、白玉。
义:读音为“yì”,独体字。组词:同义、近义、义工、正义。书写时需注意第一笔是“、”,不要写成“丿”。
会认的字
初:读音“chū”,可组词初中、初级。
性:读音“xìng”,组词性别、性格。
善:读音“shàn”,组词善良、善恶。
教:多音字,读“jiào”时,组词教育、教师;读“jiāo”时,组词教书、教学。
迁:读音“qiān”,组词变迁、迁移。
贵:读音“guì”,组词贵重、珍贵。
专:读音“zhuān”,组词大专、专心。
幼:读音“yòu”,组词幼儿园、幼小。
器:读音“qì”,组词电器、机器。
多音字
“教”有两个读音。读“jiào”时,通常表示教育、教导的意思,如教室、教师、教育等;读“jiāo”时,意思是把知识或技能传授给人,如教书、教学(教学生学习)。
形近字
性与姓:“性”指性格、性别等,如“性格、个性”;“姓”指姓氏,如“姓名、百姓”。
可以引导孩子通过组词来区分形近字,加强对生字的记忆。
易错字
之:笔画容易粘连,要强调第二笔横撇和第三笔捺要分开写。
义:首笔的点容易写成撇,需特别提醒孩子注意笔画的正确写法。
词语理解
苟:意思是如果,假如。
迁:有搬迁、变迁、变化、改变的意思。在文中指人的性情发生变化。
宜:合适,适宜。“非所宜”就是不合适、不应该的意思。
琢:雕刻。玉石需要经过雕刻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这里比喻人需要通过学习和教育来提升自己。
器:器具,有用的玉器。在“玉不琢,不成器”中,“器”指玉器,后引申为有才能、有作为的人。
义:道理,在“人不学,不知义”中,指的是做人的道理、礼仪规范等。
课文解读
第一部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部分内容的意思是人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彼此之间的天性也相差不大。然而,由于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所处的后天环境不同,接受的教育也不一样,渐渐地彼此的习性就产生了很大的差别。它强调了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例如,有的孩子从小生活在充满书香的家庭,受到良好的教育熏陶,可能就会养成爱读书、懂礼貌的好习惯;而有的孩子如果生活在不良的环境中,缺乏正确的引导,可能行为习惯就会相对较差。
第二部分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几句的意思是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孩子,那么他善良的本性就可能会发生改变。而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坚持不懈地去教导他。这里突出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过程中专注和坚持的意义。比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专注于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品德,不能三心二意;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也要有耐心,持续地给予正确的引导。
第三部分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这是说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非常不应该的。一个人如果在小时候不好好学习,那么到老了的时候,既不懂得做人的道理,又没有知识,还能有什么作为呢?它告诫孩子们要珍惜年少时光,勤奋学习。就像我们知道的很多名人,都是从小刻苦学习,才取得了后来的成就。比如匡衡,小时候家里穷,没有蜡烛,但他通过凿壁偷光的方式坚持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代大学问家。
第四部分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意思是玉石如果不经过精心雕琢,就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人如果不努力学习,就不会懂得礼仪规范,也无法成为有才能、有品德的人。这里用玉石的雕琢来比喻人的学习和成长,强调了学习对于个人成长的关键作用。就如同一块璞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