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的春节》
1.本文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潢族。1950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
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2.《北京的春节》一文记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农历正月初一、正月十五等几个时间段北
京过春节的一些习俗,在这些习俗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正月十五张灯结彩、吃元宵。课文按照时间顺序
来写的。在详略处理上非常恰当,其中“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这四天的情景
写得比较详细。而对于“腊月二十三过小“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三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
略些,这样处理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全面的了解和
深刻的认识。
3.蜜饯(jian)婀(xian)熟榛(zhen)子掺(chan)和j£(zheng)月炽(chi)热
4.bdn花瓣、办法、扮演、拌嘴fdm小贩、范围、犯规、广泛
5.多音字
正:zhOng正月zh?ng正在、正好
巧记:正(zhCng)月里,寒梅正(zhQng)在枝头傲然绽放。
6.近义词
娴熟一熟练间断一中止万象更新一焕然一新截然不同一截然不同
7.词语搭配
充分的准备充足的食物接待客人对待工作
8.“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
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
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腊八熬腊八粥这一民俗,也说明了腊八粥的材料极其丰富。
9.“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型各色,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
或《水浒传》故事。”从四个“有的...”组成的才非比句,可以感受到灯的种类之多,样式的新颖有
趣。这些细致的描写都是为了突出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10.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
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一一风筝、空竹、口琴等,和画。儿化音明显,京
味儿”足,地方特色鲜明。读起来通俗易懂,富有韵味。
11.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闲在:清闲自在。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
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第1页,共44页
12.描写欢乐喜庆场面的词语:
张灯结彩、锣鼓喧天、载歌载舞、普天同庆
13.传统佳节习俗
传统佳节农历时间习俗
除夕腊月三十贴对联、守岁
春节正月初一拜、收压岁钱
元宵节正月十五看灯会、吃汤圆
端午节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舟
中秋节八月十五拜月、吃月饼
重阳节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
2《腊八粥》
1.《腊八粥》作者沈从文,别名沈岳焕,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文学
家之_。代表作有《边城》《长河》。
2.本文通过小孩八儿的视角,写他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吃粥的过程,通过对八儿语言、动作、
神态、心理等方面的细节描写,让我们印象深刻。全文描绘出腊八节时甜蜜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生
活场景,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示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3.噂(tud)沫褐(he)色00(yan)下黄帽(men)鸡奈(nai)何汤理(chi)
4.jiao:拿拌、狡猾、畛洁、饺子chou:浓稠、忧愁、酬谢、筹备
5.多音字
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