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语言积累和运用
重分折、轻积累,重理性、轻诵读,重模式、轻个性,是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突出弊端。
语文课堂很少有学生的琅琅书声,而是充斥着繁琐的理性分析,常常陷入“思而不读”的怪圈。
对于文章形式的分析可谓具体详尽,对于文章的内容却没有几篇入心入骨的分析。这种重讲
轻读的结果如何呢?学生的语言贫乏,句式单调,结构程式化几乎成了作文的通病。形式上
的条分缕析,使学生失去了一份在诵读中唤起生活体验、引发联想和想像的读“”书之乐。造
成这些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应试“教育”迫使教师不得不追求知识点的落实,把完整的课文
内容变为印证知识点的语言片段;二是对于启发式教学的误解,课堂上的问来问去,导致思
维训练和语言积累一手硬一手软;三是现行教材本身要求背诵的篇目少。试想,离开了丰富
的语言积累,缺乏对语言运用经验的感悟,没有充分的个性培养,怎么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达到语文教学的最佳效果。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语文素质下降的关键,便是缺少语言之米“”。虽然教
师在课堂上反复传授的做饭方法,学生也铭记在心,并且对蒸饭“”、“煮饭”、“炒饭”也能说
长道短,但他们仍然是无法作成可口的饭来。看来,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便是先帮学生找
“米”。这“米”在何处?在于不断积累语言,不断熟悉语言,真正把古今语言的精华据为己有。
由此可见,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如果没有语言积累作为基础,想提高语文
能力完全是空中楼阁。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语言积累和运用能力,既教学生以“炊”,
更授学生以米“”。
一、在平时的教学中强化熟读背诵,在诵中积累语言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汉语词汇丰富,运用灵活,
要使自己对语言的运用不假思索、得心应手,必须对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才能使语言
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使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形成牢靠的联系系
统。熟读和背诵便是完成语言强化的必由之路。强化诵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已被我国传统
的语文教学完全证明。古人为学,无一例外要求学生诵读如流。背诵成为语文教学中最基础
的“硬件”。凭着这种略带强制性的教学手段,学生受到了古圣先贤思想的熏陶、道德的感悟、
智慧的启迪和情感的滋润,尤其他们趁着记忆力旺盛的少年时光广读多背,积累了一笔终身
受用的语文财富。清代黄宗羲在《论文管见》中说:“要使古今体式,无不备于胸,始不被题
目所压倒……余尝见小儿搏泥为铳,击之石上,铿然有声,泥多者声宏。若以一小丸为之,总
使能响,其声几何?此古人所以读万卷书也。”所谓“备于胸中”,就是要将纸上文章变为心“
上文章”。“心上文章”积累多了,死的语言材料就会慢慢地转化为活的语言能力。朱光潜先生
在《我怎样学国文谈起》一文中,回忆了他诵读古文后的感受:“头脑里甚至筋肉里都浸润下
那一套架子,那一套腔调和那一套用词造句的姿态,等你下笔一摇,那些骨‘力’、神韵‘’就自
然而然地来了。”这不正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生动写照吗?这种读书方法看起来非
常笨拙落后,其实,这正是符合汉语特点的教学的高妙之处。很多专家都痛心于语文课堂很
少听到琅琅书声,一些范文佳作,虽然语文老师二、三课时口干舌燥地讲析,但学生中难以
将课文熟读一遍的大有人在。我们强调熟读背诵,就是要学生不能浅尝辄止,而是应把握实
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就现有教材增加一些熟读背诵的课文或
片段。巴金先生说过:“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在我的脑海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
有好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巴
金先生的话给我们的启发是很深的。
二、扩大课外阅读,在读中积累语言
《课程标准》对于7-9年级阅读要求是:“背诵优秀诗文80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
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见《课标》非常重视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强调在读中积累语言。
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所以说话作
文时便没词了。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
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可现今中学生课外阅读大多已徒有其名了,他们整天被练习压得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