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形势下的初中历史作业设计——以
作业的多样性优化课堂教学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
知水平,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结合具体、生动的史实,从多方面调
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作业是实现这一目标的
有效途径,也是检验教学的重要载体。“双减”之下,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长减少
了,负担减轻了,对作业质量的要求更高了。作业布置不能完全围着考试打转,
要通过作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思维品质,作业的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
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将历史作业设计分为四类进行探讨:动手参与型、
情境体验型、走进生活型、质疑探究型。
一、动手参与,做中体悟
动手参与型作业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更为适用。他们对此类非文字式作业
比较感兴趣。利用看似玩乐,却不仅仅停留在“玩”的层面的作业形式,可以
激发学生相关领域的兴趣和才能,使其在“玩”的过程中,进行实践、思考和
体悟。
《原始的农耕生活》一课中,河姆渡和半坡文明作为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
是学习的要点,但是本课内容距离学生现实生活太久远,学生不易把握。原始
居民的生活特点,有些对现在依然产生影响,如体现河姆渡居住特色的建筑—
—杆栏式房屋,目前在南方依然存在,在往年教学中就曾有学生课下与笔者
进行过交流。
设计本课作业时,笔者寻找的切入点之一,即让学生通过制作河姆渡人的
杆栏式房屋,了解原始居民的居住特点,以此窥原始农耕生活之全貌,体会
原始农耕文明的作用:“河姆渡人生活的环境如何?他们的杆栏式房屋有什么
特点?请查阅资料,结合教材,尝试制作杆栏式房屋的模型,并附上你的制
作说明和感受。”
小张同学在完成作业后的感受中写道:“我的老家在云南,杆栏式房屋对
我来说很平常,但真正了解它的历史是在听课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原来这样
的房屋一般多出现在雨水多,比较潮湿地方,它和人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
动手制作杆栏式房屋模型,让我对其中的构造原理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的祖
先早在几千年前就有这样的智慧,钦佩和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我得好好去研
究下我们智慧的祖先们!”小张是个手巧的学生,通过动手,在制作过程中
由衷感叹古人建筑的智慧,从而产生了更好研究“智慧的祖先们”的想法,
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了小张更深入学习的兴趣。
在布置此类作业时,笔者告诉学生,如有操作困难可以请家长帮忙。通过
家长帮忙,也为亲子沟通提供了良好契机。动手参与型的作业避开了历史理性
的一面,寓学于乐,让学生在轻松动手的同时内化了知识的获取,何乐而不为?
二、情境体验,切身感知
情境体验型作业是指通过教师巧妙合理地设计历史情境,使学生完成时代
转换,让学生带着情感展开想象,主动探究,体验和感悟历史。设置情境,
合理想象,体验分析,理论要求不高,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完成。这对于好奇
心强、习惯于感性思维的初中学生来说,尤其适用,对于理解和掌握年代比较
久远的历史事件更加奏效。
《原始的农耕生活》一课,课标要求之一是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
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地区之一,这两地便
是我国早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但是因为这段历史年代久远,加之我校学生
成长在城市,对于农作物牲畜等的生长和种类没有太多概念,这节课学生认识
起来有一定困难。在以往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还容易混淆河姆渡和半坡两
种文化的内容。
针对以上情况,在利用大量文字、考古图片呈现本课内容后,笔者设计
如下作业:“1.结合教材所学,查找资料:原始人类的生活环境、生产工
具、语言特点、饮食状况、婚姻状况、社会组织形式等。2.请想象穿越时空隧
道,你是半坡人或河姆渡人,根据所学知识和查阅资料,想象你的一天是
怎样渡过的呢?在符合史实的前提下,大胆想象,创作一篇小文章。”
学生们跃跃欲试。小王在上交的作业中写道:“我是一位半坡人,我和家
人住在半地穴的房子里,冬暖夏凉,我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我
去农田里为我家的稻子、白菜除除草,打扫打扫猪圈,带猪们出去遛弯儿。最
近天气转凉,我的妻子在家纺线织布,为我们缝制衣服。天气晴朗时,我会带
着小口尖底瓶,去河边打水,然后带回家里存起来,以便使用。在外劳作了
一天,我在回家时,到门口就闻到了妻子做的猪肉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