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争鸣时代,初寻文化之根——第二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大单元说课稿)高二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一、设计意图
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研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内涵,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追溯争鸣时代,初步探寻中华文化的根源,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经典研习培养思辨精神与文化自信。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文化现象,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增强文化传承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深入理解《论语》等经典文本中蕴含的儒家思想,把握其核心观点;
②分析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比较其异同,形成对古代哲学思想的整体认识。
2.教学难点,
①理解古代文化背景,把握不同思想家的时代特征;
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对古代哲学思想进行客观评价;
③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化创新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孔子画像、儒家经典片段、先秦诸子思想简介等。
3.教学工具:准备纸质版《论语》等经典文本,供学生阅读和抄写。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准备实验操作台,用于演示古代哲学思想的实验或模拟。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古代儒家思想家的画像,引导学生思考:“这幅画描绘了哪位历史人物?他代表了哪种思想?”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该人物及其思想背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追溯争鸣时代,初寻文化之根——第二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教师提出问题:“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探索古代哲学家的智慧,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那么,我们先从哪位哲学家开始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宣布本节课将研习《论语》。
2.讲授新知(20分钟)
-教师讲解《论语》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儒家思想。
-教师挑选《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引导学生分析其内涵。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究孔子的教育思想、道德观念等。
-教师总结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如仁、义、礼、智、信等。
-介绍其他儒家经典著作,如《大学》、《中庸》等,让学生了解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儒家思想的看法。”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派代表发言。
-教师点评各组的发言,并总结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进行课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论语》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儒家经典,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论语》中任选一篇进行精读,并撰写读后感。
-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儒家思想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布置小组作业:以“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为主题,进行小组讨论,并撰写一篇短文。
六、知识点梳理
1.儒家思想概述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仁、义、礼、智、信
-儒家思想的主要著作:《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2.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培养具有仁、义、礼、智、信等品质的君子
-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温故知新、有教无类
-教育内容:诗、书、礼、乐、易、春秋
3.儒家道德观念
-仁:关爱他人,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义:遵守道德规范,维护社会秩序
-礼:规范行为,体现等级秩序
-智:明辨是非,善于思考
-信: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4.儒家政治思想
-君主专制:强调君主的权威和统治地位
-德治:主张以德治国,君主要以德服人
-为政以德:强调官员要以德行为准则,公正廉洁
5.儒家伦理观念
-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人际关系:强调亲情、友情、师生关系等的重要性
6.儒家与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比较
-儒家:重视道德修养、仁爱、礼制
-道家: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法家:主张法治、严刑峻法
-墨家:兼爱、非攻、尚贤
7.儒家思想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影响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
-对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在当代社会中仍具有指导意义
8.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道德建设、人际关系的启示
-儒家思想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与发展
-儒家思想对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