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为主题,通过实验操作和现象观察,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增强学生的化学知识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上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对化学实验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然而,由于个体差异,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存在以下特点:
1.知识基础:学生已掌握基础的化学概念和原理,但对化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理解较浅,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解释能力有限。
2.能力方面:部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强,能熟练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而部分学生则相对较弱,对实验步骤和仪器的使用不够熟练。
3.素质方面: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表现出严谨、细致的态度,能认真记录实验数据;但仍有部分学生存在马虎、随意的行为,对实验结果不够重视。
4.行为习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能主动提出问题;而部分学生则较为被动,对实验课程缺乏兴趣。
这些特点对课程学习产生以下影响:
1.知识方面:学生需要加强对化学实验原理和方法的学习,提高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解释能力。
2.能力方面:教师需针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差异,进行分层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3.素质方面: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严谨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
4.行为习惯方面:教师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实验室设备(试管、烧杯、酒精灯、铁架台、滴定管等)、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交互式电子白板)。
2.课程平台:学校化学教学平台、在线化学实验资源库。
3.信息化资源:化学实验视频、实验操作步骤图解、化学实验原理动画。
4.教学手段:实验演示、小组合作探究、课堂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一系列化学实验的精彩瞬间,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的化学实验知识和基本操作,为新课的引入做好铺垫。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化学实验的基本原则、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强调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的实验案例,如酸碱中和反应、气体收集实验等,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鼓励他们提出解决方案。
3.实验操作(约30分钟):
-学生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进行一个基础的化学实验,如制作酸碱指示剂、观察金属的腐蚀现象等。
-教师指导: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实验安全进行。
4.数据分析与讨论(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各小组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记录和分析,讨论实验现象与理论知识的联系。
-教师指导: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提出可能的误差来源,并讨论如何改进实验方法。
5.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概括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继续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
6.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安排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如制作空气清新剂、观察植物光合作用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7.课后反思与拓展(约5分钟):
-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化学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实验在环境保护、能源利用等方面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8.教学评价(约5分钟):
-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课后作业和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9.教学延伸(约5分钟):
-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化学实验竞赛或科技创新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实验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等领域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