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2信息技术及其发展(说课稿)-2019-2020学年高一信息技术同步精品课堂(沪科版必修)
一、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使其认识到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2.增强学生的计算思维,通过分析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提高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3.提升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4.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学会保护个人信息和网络安全。
5.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与传承意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之前,已经对计算机和网络有一定的了解,能够使用电脑进行基本的操作,如浏览网页、发送邮件等。然而,对于信息技术的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学生的知识相对较为薄弱。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高一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快速适应新的学习内容。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偏好通过实践操作来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更倾向于理论学习和阅读。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学习信息技术及其发展时,学生可能对抽象的概念理解困难,如信息的定义、信息技术的分类等。此外,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学生可能难以跟上最新的技术动态。同时,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技术难题,如软件使用、硬件故障等,需要教师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信息技术》沪科版必修教材,以备查阅。
2.辅助材料:准备与信息技术发展相关的图片、图表、历史发展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增强视觉效果和教学互动性。
3.实验器材:根据教学需要,准备计算机、网络连接等设备,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基础的信息技术操作实践。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白板或投影仪进行展示,确保实验操作台的安全整洁,以适应小组合作学习和实践操作的需求。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一系列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图片,如手机、电脑、互联网等,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如何发展的?”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5分钟)
-介绍信息技术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
-强调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2.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10分钟)
-通过图片、图表等形式展示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如计算机的诞生、互联网的普及等。
-分析信息技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影响。
3.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5分钟)
-以实际案例展示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教育、医疗、交通等。
-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课堂练习:布置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练习题,如选择题、填空题等,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环节:针对新课内容,提出几个关键问题,如“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如何正确使用信息技术?”等。
2.学生回答: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和指导。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追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耐心解答,共同探讨。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
2.分析信息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七、总结与反思(5分钟)
1.教师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信息技术的定义、发展历程和现代应用。
2.学生反思: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流程环节如下:
1.导入环节(5分钟)
2.讲授新课:
-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5分钟)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10分钟)
-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5分钟)
3.巩固练习(10分钟)
4.课堂提问(5分钟)
5.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6.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7.总结与反思(5分钟)
总用时:45分钟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