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说课稿)-2023-2024学年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思路
本课围绕“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这一主题,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考古发现,探究夏、商、西周时期的历史,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认识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提升人文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念,通过分析考古材料,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提升历史解释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点;增强文化自信,认识到中华文明独特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对历史现象进行多角度分析,形成独立的历史认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结构及其演变,包括王权与神权的关系、贵族等级制度等;
②夏商周时期的文化特点,如青铜文明、甲骨文、诗歌等;
③夏商周时期的历史事件,如夏朝的建立、商汤革命、周公东征等。
2.教学难点,
①如何从考古发现中提取有效信息,构建历史场景;
②夏商周时期的历史文献较少,如何通过有限的史料进行合理推断;
③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发展中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关系,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讲解夏商周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引导学生思考。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古代国王、贵族、平民等角色,体验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增强对历史情境的理解。
3.利用多媒体展示考古图片和文物,直观地展示夏商周时期的文化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分析夏商周时期的社会变革,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中华文明的代表性文物图片,如司母戊鼎、青铜觥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好奇心。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如夏、商、西周等朝代的基本情况,为学习本节课内容做好铺垫。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夏商周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夏朝的建立、商汤革命、周公东征等重要事件。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例子,如夏朝的都城变迁、商朝的甲骨文、周代的礼乐制度等,帮助学生理解历史背景和特点。
-互动探究:引导学生讨论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经济生活等方面的特点,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分享各自的观点和发现。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绘制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结构图,或设计一份介绍夏商周时期文化特点的PPT。
-教师指导:巡视课堂,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夏商周时期的历史地位和中华文明的起源。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从中华文明的起源中汲取智慧,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启示。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阅读《史记》中关于夏商周时期的篇章,了解更多相关历史知识。
-布置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夏商周时期的社会变革对后世的影响,并准备在下节课上分享自己的观点。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点:
-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结合教材内容,适当拓展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方面: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夏商周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夏朝的建立、商汤革命、周公东征等重要事件。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经济生活等方面的特点。
-学生能够理解夏商周时期的文化特点,如青铜文明、甲骨文、诗歌等,并能举例说明。
2.能力培养方面:
-学生通过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提高了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念,分析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学生在角色扮演活动中,提升了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学生通过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增强了文化自信,认识到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学生在了解夏商周时期的历史背景下,培养了尊重历史、珍视文化遗产的态度。
-学生通过思考夏商周时期的社会变革对后世的影响,形成了积极的历史观和社会责任感。
4.实践应用方面:
-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如通过分析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