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答秦太虚书》原文及译文个人写作.pdf
文件大小:145.18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3-31
总字数:约2.23千字
文档摘要

《答秦太虚书》原文及译文个人写作

《答秦太虚书》原文及翻译原文:轼启:五月末,舍弟来,得手书,劳

问甚厚。比日履兹初寒,起居何如?轼寓居粗遣。但舍弟初到筠州,即丧一

女子,而轼亦丧一老乳母。悼念未衰,又得乡信,堂兄中舍九月中逝去。

异乡衰病,触目凄感,念人命脆弱如此。又承见喻,中间得疾不轻,且喜

复健。吾侪渐衰,不可复作少年调度。当速用道书方士之言,厚自养炼。

谪居无事,颇窥其一二。已借得本州天庆观道堂三间,冬至后当入此室,

四十九日乃出。自非废放,安得就此?太虚他日一为仕宦所縻,欲求四十

九日闲,岂可复得耶?当及今为之,但择平时所谓简要易行者,日夜为之,

寝食之外,不治他事。但满此期,根本立矣。此后纵复出从人事,事已则

心返,自不能废矣。寄示诗文,皆超然胜绝,娓娓焉来逼人矣。太虚未免

求禄仕,方应举求之,应举不可必。窃为君谋,宜多著书,如所示论兵及

盗贼等数篇,但似此得数十首,皆卓然有可用之实者,不须及时事也。但

旋作此书,亦不可废应举。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

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

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

以待宾客。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所居对岸武昌,山水

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

炊黍,至数日不厌。又有潘生者,作酒店樊口,棹小舟径至店下,村酒亦

自醇酽。岐亭监酒胡定之,载书万卷随行,喜借人看。黄州曹官数人,皆

家善庖馔,喜作会。太虚视此数事,吾事岂不既济矣乎!展读至此,想见

掀髯一笑也。岁晚苦寒,惟万万自重。夜中微被酒,书不成字,不罪不罪!

不宣,轼再拜。(选自《唐宋八大家文章精华》,有删改)译文:宋绶,赵

州平棘人。宋绶性格孝顺恭谨又清正耿直,言行非常有规律。还是很小的

时候,手里从不拿钱。家里藏书有万余卷,亲自校对书籍以正误谬,通晓

经史百家。他小时就非常聪明机警,额头有奇骨,深受外祖杨徽之器重。

徽之无子,家里的藏书全都给了宋绶。宋绶的母亲也有文化,常常亲自教

化,因此文章深受当时崇尚。十五岁的时候,皇帝召来面试中书,真宗喜

爱它的文章,升为大理评事,任其在秘阁读书。大中祥符元年,又在学士

院面试,任集贤校理,与他的父亲宋皋职位相同。当时太后掌权,五天到

一次承明殿,垂帘断事,当时仁宗不曾单独面对众臣决事。宋绶上奏说:“唐

先天中年,睿宗做太上皇,五天接受一次群臣朝拜,处理国家要务,任命

三品以下的官员,裁决刑罚。我们应该遵奉先_from来自九象,全国最大

的免费end_天旧有制度,让群臣到前殿奏对,除非国家大事,任免官员都

到前殿听旨。”奏书呈上,违背了太后的旨意,改任龙图阁学士,后又调出

朝廷任职应天府。太后驾崩之后,皇帝深思宋绶所言,召令还朝,将要重

用,当时宰相张士逊阻止了这件事,后任翰林侍读学士。当时有诏令停建

各种寺观,章惠太后拟把旧宅改建为道观,谏官和御史上言这件事。皇帝

说:“这是太后的私有财产,谏官、御史想求取好名声吗?”宋绶劝谏说:

“他们怎能知道太后的所作所为啊,只是看见大兴土木有违最近的诏令,

就上书表述自己的观点。再说事情也有嫌疑之处,他们还能指出过错。如

果陛下有大的过错,即使近臣不说,也能传播到各地,而成为圣明政治的

拖累,怎么可以忽略呢。太祖曾经说太宗被谏官诋毁,也不认为是羞愧的。

哪如举动没有过错,使他们没有什么可以说的呢?”郭皇后被废弃,皇帝

让宋绶拟制诏令:“应当追求德绩,来适合天下母亲的表率形象。”不久就

有近臣拉来陈氏富人家的女子入宫,宋绶说:“陛下您竟然打算用卑贱的女

子居于中宫,这不和以前的诏令相违背吗?”几天以后,王曾入朝奏对,

又上奏陈述自己的观点。皇帝说:“宋绶也这么说。”当时大臣相继有论奏

的,终于搁止了这件事。皇帝年轻,天下长时间无事,宋绶忧虑皇帝宴饮

欢乐加剧,于是说:“人的内心往往在长久安定的时候变得安闲,那么祸害

就会在所忽略的方面滋生出来。所以,应该在没有事情的时候就严加防范,

在坏事还没有萌芽的时候就消除它。事情发生了才反应,不也太危险了吗?

我希望在思想言行方面整训百官,不因为太平而懈怠。”又上书说:“统率

部下的方法有三:遇事就重视坚守节操,面对机会重要的是立即决断,最

初计划应该尽可能严密。能够坚守那么奸邪之人也不能改变你的志向,能

够决断那么邪恶之徒也不能迷惑你的行为,能够缜密那么凡事也不会阻挠

你。希望陛下考虑!至于深居闲暇时,习性爱好是用来调理六气的,布散

调适是用来顺应四时的,调养好贵体,这是国家的福运啊。”连续升迁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