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文物保护新手段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详细阐述物联网在文物保护中的多种应用方式,包括实时监测、
精准管理、科学研究、云端展示等方面的具体应用实例,深刻理解物联网技术对
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
2.学生能够通过对博物馆环境监测系统的深入实践探索,熟练掌握利用物
联网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包括系统功能需求分析、硬件设备选择与搭建、软件
算法设计与实现、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及反馈控制等环节,具备独立构建和优化简
单物联网应用系统的能力,并能将所学方法迁移应用到其他类似场景中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物联网在文物保护中的助力作用,如通过传感器实现环境因素
实时监测、利用电子标签等技术进行数字化管理等,掌握其在不同文物保护场景
中的应用模式。
2.熟练掌握博物馆环境监测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构建方法,包括确定功能需
求(采集、传输、处理、反馈)、选择合适的物联实验设备(传感器、主控板
等)、设计有效的算法以及实现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和反馈控制。
(二)教学难点
1.理解物联网技术如何与文物保护的专业需求深度融合,如根据不同文物
类型确定精准的环境监测指标和阈值,以及如何利用物联网数据进行科学研究和
决策支持。
2.在博物馆环境监测系统实践中,能够根据实际需求灵活选择和优化硬件
设备与软件算法,解决可能出现的技术难题(如设备兼容性、数据准确性、算法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效率等),并实现系统的稳定运行和功能扩展。
三、教学准备
1.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配备电脑且安装好编程环境和相关软件,准备
好物联实验设备(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主控板、继电器、
显示屏、蜂鸣器等)及配套连接线,确保网络连接正常。
2.教学资料:制作包含物联网在文物保护中应用案例、博物馆环境监测系
统相关知识等内容的教学课件,准备博物馆环境监测系统功能需求表(表
21.1、表21.2)、数据采集记录表(表21.3)、不同文物适宜环境条件表(表
21.4)、系统工作流程图(图21.3、图21.4、图21.5)等资料,收集故宫博
物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敦煌莫高窟等物联网文物保护案例资料(文字、图片、
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展示一些珍贵文物的图片,介绍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提问学生:文物
如此珍贵,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它们?引导学生思考文物保护面临的挑战。
2.展示一些文物受损的图片(如因温湿度变化导致的书画霉变、青铜器生
锈等),强调文物保护的紧迫性,引出本节课主题——文物保护新手段,即利用物
联网技术保护文物,明确本节课将学习物联网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以及通过实践
探索博物馆环境监测系统来掌握物联网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新课讲解(30分钟)
1.探索物联网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利用课件展示故宫博物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敦煌莫高窟等著名文物保护
单位利用物联网技术的案例资料(图片、视频、文字介绍等),详细讲解物联网
在文物保护中的具体应用方式和取得的成效。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实时监测与调控方面:以故宫博物院为例,介绍其如何通过安装在文物展厅
和库房的各类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气体传感器
等),实时采集环境数据,并将数据传输到监控中心。当环境参数超出预设阈值
时,系统自动触发调控设备(如空调、加湿器、除湿器、灯光控制器等)进行调
整,确保文物始终处于适宜的保存环境中。讲解传感器的类型、工作原理以及数
据传输方式(如无线传输技术),强调实时监测对预防文物因环境因素受损的重
要性。
数字化管理与精准定位方面: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为例,讲解如何利用电子
标签(RFID)为每件文物赋予唯一的身份标识,实现文物的数字化管理。通过
RFID技术,可以方便地记录文物的基本信息、出入库记录、展览轨迹等,便于
查询和追溯文物的历史信息。同时,结合定位技术(如室内定位系统),可以实
时掌握文物的位置信息,有效防止文物的流失和盗窃。展示电子标签和定位设备
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了解其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智能导游与游客体验提升方面:以敦煌莫高窟为例,介绍其智能导游系统如
何利用物联网技术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和便捷的参观体验。通过在洞窟内安装传
感器和智能设备,系统可以根据游客的位置和行为,自动推送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