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说课稿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内容为《2024-2025学年度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本课主要围绕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及其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展开,重点讲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以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念,理解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桥梁的历史意义。
2.提升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通过分析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事件,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审视历史问题。
3.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认识到东西方文化交流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4.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发展。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丝绸之路的开辟过程及其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具体影响。
②认识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包括其个人贡献和对后世的影响。
2.教学难点
①深入分析丝绸之路在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中的多重作用,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
②理解丝绸之路的形成与演变,探讨古代丝绸之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功能。
③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特别是对丝绸之路的全面评价。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2024-2025学年度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图表以及张骞出使西域的视频资料,以增强教学直观性和生动性。
3.教学软件: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展示丝绸之路的演变过程,方便学生理解。
4.教室布置:设置小组讨论区,以便学生分组讨论丝绸之路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和古代丝绸、瓷器等实物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丝绸和瓷器是如何从中国传到西方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丝绸之路。”
2.讲授新知(20分钟)
a.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
教师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包括汉朝的西域通商政策和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事件。接着,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讲解其路线和发展过程。
b.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
教师详细讲解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包括他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到达西域,带回大量西域特产和文化信息。强调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中的重要作用。
c.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教师分析丝绸之路在促进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例如,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传入西方,而西方的葡萄、苜蓿、佛教等传入中国。
d.丝绸之路的演变与衰落
教师介绍丝绸之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如唐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和元代的“陆上丝绸之路”。同时,探讨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具体影响。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5.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以下作业:
a.阅读教材中关于丝绸之路的章节,进一步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b.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如图片、视频等,为下一节课的课堂展示做准备。
c.思考丝绸之路对现代文化交流的启示,撰写一篇短文。
拓展与延伸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a.《丝绸之路的历史与文化》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其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适合学生深入了解丝绸之路的全貌。
b.《张骞传》
通过阅读张骞的传记,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张骞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在开辟丝绸之路中的贡献。
c.《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城市》
本书聚焦于丝绸之路沿线的城市,探讨了这些城市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经济和文化影响。
d.《丝绸之路的考古发现》
这本书介绍了丝绸之路沿线的考古发现,如汉长城、敦煌莫高窟等,通过实物资料让学生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魅力。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a.学生可以自行收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特色,如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等,以及西方的葡萄酒、香料、玻璃等,进行比较研究。
b.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在当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