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8课,主要内容包括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演变、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以及多极化趋势的出现。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基本特点,掌握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与瓦解过程,以及多极化趋势的兴起。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以下方面:
1.增强时空观念,使学生能够理解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
2.提升史料实证能力,通过分析冷战时期的国际条约、政治事件等,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资料进行历史研究的能力;
3.培养历史解释能力,引导学生对冷战时期的国际格局演变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
4.强化家国情怀,让学生认识到冷战时期国际关系对中国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①
①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特征及其对全球政治格局的影响;
②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瓦解过程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③多极化趋势的兴起及其对国际格局的调整作用。
2.教学难点,①
①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及其历史背景的深入理解;
②冷战时期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过程中,不同国家角色的定位和作用分析;
③冷战时期国际关系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及其深远意义。
3.教学重点,②
①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具体案例分析,如北约和华约的建立、古巴导弹危机等;
②冷战时期国际关系中的主要冲突和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
③冷战时期国际关系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4.教学难点,②
①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多维度分析,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层面;
②冷战时期国际关系中的非国家行为主体,如跨国公司、国际组织等的作用;
③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理论解释,如现实主义、自由主义等理论在冷战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2.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分析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演变过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3.运用案例研究法,通过分析冷战时期的经典案例,如古巴导弹危机,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历史事件。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历史图片、视频资料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鼓励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模拟冷战时期国际关系中的关键会议或谈判,加深对历史情境的理解。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冷战时期的经典图片或视频片段,如冷战时期的政治宣传画、冷战时期的美苏领导人会议等,引导学生思考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特点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如二战后的国际秩序、联合国的成立等,为新课的导入做好知识铺垫。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
a.介绍冷战时期的背景和起因,包括二战后的国际形势、美苏关系的紧张等。
b.详细讲解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特征,如冷战思维、核威慑、意识形态对抗等。
c.分析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与瓦解过程,包括北约和华约的建立、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墙的建立与倒塌等事件。
-举例说明:
a.以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为例,说明冷战时期的热战与冷战的交织。
b.以古巴导弹危机为例,展示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紧张关系及其解决方式。
-互动探究:
a.引导学生讨论冷战时期国际关系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如对欧洲、亚洲、非洲等地区的影响。
b.让学生思考冷战时期国际关系对和平与发展的作用,以及其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
a.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绘制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时间轴,标注重要事件和转折点。
b.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冷战时期国际关系中的关键人物和事件,如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等。
-教师指导:
a.针对学生在绘制时间轴和讨论中的疑问,给予及时指导和解答。
b.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指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给予表扬和鼓励。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
a.撰写一篇关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对某一地区影响的小论文。
b.收集有关冷战时期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