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培训课件
目录contents中医基础理论诊断方法与技能针灸推拿操作规范与安全防护中药方剂知识与应用内科常见病证辨证论治策略实践技能操作培训与考核评估
01中医基础理论
123阐述中医学的起源、定义、研究对象及范围。中医学的基本概念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恒动观念、中和思想等。中医学的特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中医学的学科体系中医学基本概念与特点
03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阴阳五行学说如何指导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如阴阳失调与疾病的关系、五行生克与脏腑病变的联系等。01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阐述阴阳的涵义、特性及相互关系。02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阐述五行的涵义、特性及生克制化规律。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
经络的生理功能阐述经络的定义、组成及生理功能,如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的通路等。脏腑经络的相互关系说明脏腑之间以及脏腑与经络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如脏腑表里关系、经络与脏腑的络属关系等。脏腑的生理功能详细介绍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及特点,如心主血脉、肝主疏泄等。脏腑经络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阐述中医对病因的认识,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病因说明疾病的发生与正气不足和邪气侵袭的关系,以及影响发病的因素如体质、环境等。发病阐述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机转化规律,如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等,以及疾病传变与预后的关系。病机转化规律病因、发病与病机转化规律
02诊断方法与技能
观察面色面色红润表示气血充足,面色苍白或萎黄可能表示气血不足或虚寒证,面色黧黑或有斑点可能表示肾虚或血瘀证。观察舌象舌质淡红、苔薄白为正常舌象,舌质红、苔黄表示热证,舌质淡、苔白腻表示寒湿证,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表示血瘀证。观察形态形态自如、活动灵活表示正气充足,形态拘谨、活动不便可能表示风寒湿痹或气血瘀滞,形态羸弱、卧床不起表示病情较重。望诊技巧及常见证候辨识
闻诊技巧及常见证候辨识听声音声音洪亮、言语清晰表示正气充足,声音低微、言语断续可能表示气虚或痰饮内停,声音嘶哑或失音可能表示喉痹或肺肾阴虚。嗅气味口气清新表示胃气正常,口臭可能表示胃火炽盛或食积内停,汗臭可能表示湿热内蕴或阴虚火旺,鼻臭可能表示鼻渊或肺痈。
问汗无汗可能表示外感风寒或里热炽盛,自汗可能表示气虚或阳虚,盗汗可能表示阴虚火旺或心血不足。问疼痛疼痛部位固定、刺痛不移可能表示血瘀证,疼痛部位游走不定、时发时止可能表示风邪偏盛或气滞血瘀。问寒热恶寒发热表示外感表证,但寒不热可能表示阳虚内寒或阴盛格阳,但热不寒可能表示阴虚内热或阳盛格阴。问诊技巧及常见证候辨识
脉象浮紧可能表示外感风寒表实证,脉象沉迟可能表示里寒证或阳虚内寒证,脉象弦细可能表示肝肾阴虚或血虚肝郁证。按之柔软、无压痛表示正常或虚证,按之硬痛不移可能表示癥积或痰核等实证,按之凹陷不起可能表示水肿或气血两虚证。切诊技巧及常见证候辨识按诊切脉
03针灸推拿操作规范与安全防护
基本手法包括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操作,要求熟练掌握不同穴位和病症的针灸方法。注意事项针灸前需了解患者身体状况,避免空腹、疲劳等情况下进行针灸;针灸过程中要保持室内安静、温暖,避免患者受风着凉;针灸后要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及时处理异常情况。针灸基本手法和注意事项
基本手法包括滚法、揉法、摩法、擦法、推法、拿法、捏法、抖法等,要求熟练掌握不同病症的推拿方法。注意事项推拿前需了解患者身体状况,避免在皮肤破损、炎症等情况下进行推拿;推拿过程中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造成患者不适;推拿后要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及时处理异常情况。推拿基本手法和注意事项
了解患者病情、身体状况及禁忌症,选择合适的针灸或推拿方法;准备好所需器材和药品,确保操作环境安全舒适。操作前准备按照规范流程进行针灸或推拿操作,注意手法正确、力度适中;随时观察患者反应,及时调整操作方案。操作过程整理好器材和药品,做好记录和总结;观察患者反应,及时处理异常情况;指导患者进行后续护理和注意事项。操作后处理针灸推拿操作规范流程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确保针灸器材清洁卫生;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和尊严,避免过度暴露身体部位;合理安排治疗时间和频率,避免过度疲劳和不适。安全防护措施遇到突发情况如晕针、断针等,应立即停止操作并采取相应措施如拔针、止血等;如出现严重过敏反应或休克等紧急情况,应立即进行抢救并拨打急救电话。应急处理安全防护措施和应急处理
04中药方剂知识与应用
掌握常用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性能特点,以及其主要功效和应用范围。常用中药性能功效配伍禁忌药物相互作用了解中药配伍的禁忌,如“十八反”、“十九畏”等,避免在处方中出现不合理配伍。熟悉中药与西药、中药与中药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或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