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24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件-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pptx
文件大小:804.21 KB
总页数:48 页
更新时间:2025-03-31
总字数:约5.26千字
文档摘要

第八单元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现代化

建设新时期新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目;课标要求;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中共八大的正确探索

(1)背景: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一五”计划将完成。;(2)内容

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

(3)意义: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初步成果。;2.“双百”方针: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此后,该方针成为我国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

3.《论十大关系》: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的若干新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新的重要认识,对当时和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作用。这个报告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期,就注意探索适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选必1);4.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957年春,毛泽东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个论述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5.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1)开展:1957年,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但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

(2)结果: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选必1);;【思维点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国民经济的调整与恢复

(1)八字方针与政策调整:为了克服困难,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同时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大调整。?

(2)七千人大会:1962年初召开,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取得了重要成果。;(3)“四个现代化??目标: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

(4)恢复: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二、“文化大革命”

(一)原因: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

(二)目的:防止。?

(三)过程;(四)影响

1.“文化大革命”十年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受严重破坏和挫折,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选必1)

2.“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选必3)

(五)评价:“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农业;城市化;【知识拓展】三线建设

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党中央、毛泽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备战、备荒、为人民”成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从总体上看,三线建设是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步骤,对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和改善我国国民经济布局、推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二)尖端科技的突破:我国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

(三)现代社会建设

1.概况: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2.学校教育(选必3)

(1)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后来,国家还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2)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4.社会保障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建立。1951年2月政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选必1);(四)精神文明建设

1.背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选必1)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