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研究
产未来调整过程中,首先需要“先解决存量问题,再谋求增量发展”,把
重心放在保项目上。如果一旦“保项目”不顺利,还会影响到新房后续的
销售。此外,在“稳房价”“稳销售”和“稳信心”中应当优先“稳销
售”,因为房价是由市场供需决定的,只要需求端回暖,供求曲线自然会
在新的位置重新获得平衡,因此“稳房价”是“稳销售”的结果,而不是
手段。而“稳信心”是在销售和房价企稳后的自然反应。
制造业是对冲房地产下行的重要力量,今年以来制造业延续了2024年的
强势表现。去年全年制造业投资增速高达9.2%,而今年前两个月制造业
投资同比增长9.0%。在制造业中,代表新质生产力方向的是科创企业。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
快多层次债券市场发展。3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十四届全
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表示,人民银行将会同证监会、科技部
等部门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的科技板,支持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私募股
权投资机构等三类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丰富科技创新债券的产品体
系。近期,DeepSeek的崛起引发对“美国AI持续领先”共识的质疑。此
前业界认为,AI研发依赖数据、算力、参数的“规模定律”,美国凭借先
发优势将长期主导。但中国在算法优化和外部规模经济上的突破,缩小了
与美国的差距,挑战了“赢者通吃”的预期。根据新古典增长模型,后发
者(中国)的要素边际产出高于领先者(美国),市场机制驱动资源流向
高回报地区,促使差距收敛。美国通过限制算力出口延缓中国追赶,但中
国在算法优化的技术创新中更易发挥规模效应,如人才规模、应用场景丰
富度等,并形成内生增长动力。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广阔的市场规模和应
用需求,而相对劣势在于AI硬件侧,如芯片、算力等。因此,我们认为
今年大环境上对于科创企业是友好的,资金和政策也会给足,而企业需要
思考的是如何基于比较优势的分工理论,因地制宜的持续发展新质生产
力。
?财政货币政策展望
财政政策方面,我们认为2025年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持续用力、更加
给力,结合《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的财政支出安排创下了历史新高,叠
加去年万亿级别的一揽子化债计划为地方政府极大减轻了历史债务包袱,
有助于其腾出精力更好的进行经济建设。今年财政政策安排上会聚焦五个
层面:一是提高财政赤字率,加大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