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式家庭治疗技术在心理危机学生家校沟通中的应用
摘要:家校沟通对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意义重大,然而现实中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却障碍重重。针对此,可将系统式家庭治疗技术融入心理危机学生家校沟通,树立系统观,注重全方位家校沟通;构建中立态度,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系统;积极赋义,协助家庭重获对生活的控制感;布置家庭作业,巩固会谈成果。由此建立高效的家校沟通模式,形成共同应对心理危机的合力。
关键词:系统式家庭治疗;心理危机;家校沟通
中小学生抑郁、焦虑、强迫、自我伤害等危机频频发生,因心理问题导致的悲剧屡见不鲜,这不仅严重阻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与全面推进建设健康中国背道而驰。
研究表明,家庭在学生心理危机状况的产生、演变与缓解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是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的关键步骤。然而在应对心理危机时,却经常遭遇家校沟通的诸多阻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在家庭方面,有的家长因为“病耻感”不能正确面对孩子出现的心理危机,采取拖延应对、否认逃避的态度,甚至故意对学校隐瞒孩子病情,导致家校沟通受阻,延误对学生心理危机的最佳干预时机;有的因为亲子关系紧张等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力度,导致学生病情加重,危机一触即发。在学校方面,很多心理教师危机处理经验不足,与家长沟通时态度生硬,缺乏谈话技巧,忽略家长的焦虑、烦躁等心理感受,加剧了家长的阻抗心理,以致与学校形成对立和冲突。
系统式家庭治疗以家庭为对象开展工作,通过运用系统式家庭治疗技术改变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方式,促进形成积极的家庭成员关系,获得新的家庭格局,达到治疗家庭成员心理问题的目的。本文将系统式家庭治疗技术融入心理危机学生家校沟通,以系统的思维看待学生的心理危机,以资源取向解决问题,以期构建简明、高效的家校沟通模式,提升双方沟通的效能,共同打造应对心理危机的协同防线。
一、树立系统观,注重全方位沟通
根据系统式家庭治疗的观点,一个家庭中的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乃至爆发心理危机,缘于家庭系统出现了问题。在家庭系统中,每个家庭成员既受到其他家庭成员的影响,也影响着其他家庭成员,青少年心理危机正是这种循环因果的产物。因此在开展家校会谈时,心理教师首先要着眼于家校沟通的整体布局与规划,树立系统观。
家校沟通前,心理教师要全面掌握心理危机学生情况,如学生的家庭背景、个人成长史、心理筛查报告或医院诊断结果及实际干预情况、心理辅导访谈记录,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反馈的学生在校表现等。同时,联合学校相关部门确保学生安全,谨防学生出现过激行为。
在开展家校沟通时,教师可以向家长介绍学校的育人理念、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制度及学生在学校的表现等,尤其是学生在学业上的压力和人际关系上的苦楚。在交流中,教师适时地科普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让家长消除对孩子心理问题的“病耻感”,同时逐步树立家庭的系统观,看到孩子的情绪问题受到了家庭环境的影响,同时,孩子的情绪和行为也反过来影响家庭。促使家庭成员看到孩子心理危机背后的根源,家庭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会谈结束后,心理教师继续跟进学生情况,并实施一周一次的监护性访谈,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并将所有内容记录进学生的“一生一案”。如果学生状态不佳,则及时联系家长进行医学转介,并由校方提供医院的绿色通道保障及时就医。必要时,教育机构将联络学生所居住的社区,构建涵盖“家庭、学校、医院及社区”的四位一体联动模式。
树立系统观,学校要兼顾家长心理接受度,将家校沟通重心提前。心理教师可在学期初通过QQ、微信等方式与家长联系,不定时分享学生状态,让家长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史。同时定期组织家长沙龙,让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调动家庭资源以调整家庭系统,预防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
二、构建中立态度,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系统
学生在学校出现心理危机,一些心理教师因为相信“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对问题父母”,在与家长沟通时,把焦点放在找家长的错误上,并向家长灌输一些自认为很好的教育方法。这样的家校沟通让父母产生挫败感,也否定了父母十几年对孩子含辛茹苦的养育,从而让家长产生抵触甚至敌对心理。还有些父母则会因此陷入强烈的自责,对孩子充满内疚,并对孩子过度补偿,从而让学生产生因病获益的心理,阻抗治疗,导致心理危机恶化。
因此,在家校沟通中,心理教师要以平等、尊重、中立的态度与家庭成员多边结盟,同等地对待每一位家庭成员,认可每一位成员在系统中付出的努力,同时看到他们面临的困难,促进成员间相互沟通,并通过系统扰动,为家庭提供看待问题的新思路。在会谈过程中构建中立的态度,让家庭成员意识到学生的症状与家庭系统相关,并让父母做出某些改变来解决学生的问题。这既是关键点,又是很有挑战性的,我尝试采用家庭格盘技术,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某次会谈中,被医生诊断为抑郁状态的高二女生小玥(化名)一家三口来到辅导室。辅导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