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西医结合防治策略(一)早诊断、早干预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脓毒症初期的界定:遵循2001年国际脓毒症定义会议制定的脓毒症诊断标准,感染指标达到两项,炎症反应指标达到一项即为脓毒症的早期。MODS与脓毒性休克发生的中医病机是正虚毒损,络脉瘀滞,气机逆乱,脏腑功能衰竭;西医认为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毛细血管内微栓形成,影响组织灌注(感染—内毒素攻击—炎性细胞激活—炎性介质大量释放—全身炎症反应—毛细血管微栓形成—微循环障碍)。所以对于MODS与脓毒性休克的预防有四:①抗感染等;②拮抗内毒素、炎性介质;③抑制毛细血管微栓形成;④中医辨证论治。第31页,共5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1.早期目标治疗当出现低血压或血乳酸升高>4mmol/L的脓毒症患者应即行液体复苏,不可延至收住院后才治疗。(1)复苏目标:应在6h内达到:①中心静脉压(CVP)8~12mmHg;②平均动脉压(MAP)≥65mmHg;③尿量≥0.5ml·kg-1·hr-1);④中心静脉(上腔静脉)或混合静脉氧饱和度(SvO2)≥70%。第32页,共5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复苏液体:可给予晶体液或胶体液容量负荷试验:30min内给予晶体液500~1000mL或胶体液300~500mL,同时监测血压、心率、尿量及肢体末梢温度等。补液也要视患者的反应和耐受性来决定其种类、数量和速度。机械通气时或发病前不伴血管顺应性下降的病人,推荐CVP可达到12~15mmHg。第33页,共5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菌-毒-炎并治的早期应用(1)针对细菌的抗生素应用
一经明确脓毒症诊断后,应即1h内静脉使用抗生素。选择一种或一种以上对可能覆盖致病菌,强效且能渗透感染部位的抗生素,并每天评估抗生素治疗效果。为预防初始致病菌耐药,在抗生素的初始经验治疗48~72h后,应根据微生物培养结果和临床反应选择针对性治疗,疗程一般为7~10d。第34页,共5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对假单胞菌属感染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人均需考虑联合用药,疗程一般不超过3~5d,再根据细菌敏感情况降阶梯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治疗前要留取血液或体液标本做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第35页,共5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针对内毒素,炎症介质,使用解毒活血的中药法已不再推荐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应用于脓毒症,血液净化技术针对清除内毒素、炎性介质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中医认为,脓毒症病机的核心是毒损络脉,络脉瘀滞,似与西医学“内毒素、炎症介质血症”有关,因此在脓毒症初始阶段应用中药解毒活血,可与抗生素联合应用,收到“菌毒炎并治”的效果。第36页,共5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许多临床研究显示,血必净注射液早期与抗生素联合应用,发挥活血解毒功效,能够降低病死率。推荐剂量:血必净注射液50~100ml加入250ml液体静脉滴注,2~3次/日。第37页,共5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二)中西医结合治疗高热
高热是脓毒症常见的临床症状,其发生机制是感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抗生素只作用细菌感染,但不能阻断炎症反应。中医则认为,脓毒症高热的病机是“瘀毒互结,络脉受损”,因此,应用活血解毒法,能起到退热的功效。1.使用抗生素和解热镇静剂。2.解毒活血中成药:血必净注射液50~100ml加入250m液体静脉滴注,2~3次/日。3.推荐方剂:柴胡类方合麻杏石甘汤、柴胡类方合白虎汤。第38页,共5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三)抗脓毒性休克治疗
脓毒性休克是脓毒症病情恶化的结果,病死率极高。早期目标治疗是抗脓毒性休克的基本治疗标准方案。中医认为,其归属“厥脱证”的范畴,“正气欲脱,瘀毒内盛”是关键病机之一。因此,中医“扶正固脱、活血解毒法”可。第39页,共5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1.早期“序贯”与“集束”治疗“序贯”治疗是指在采取液体复苏、提高RBC比容(HCT)和应用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相继治疗的方案。在复苏最初6h内,如CVP已达8~12mmHg后,但SvO2仍未达到70%,则需输注红细胞悬液使HCT>30%;如平均动脉压(MAP)未达≥65mmHg应用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最大剂量20μg·kg-1·min-1)。第40页,共5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集束化”治疗是指将指南中使用重要治疗措施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