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正惩罚_原创文档.pdf
文件大小:159.19 KB
总页数:2 页
更新时间:2025-04-01
总字数:约2.5千字
文档摘要

让孩子感到厌恶——正惩罚

负惩罚是当问题行为发生时,撤走强化物,正惩罚则是当问题行为出现时,施加令孩子厌恶的刺激。

孩子为了逃避厌恶刺激,则可能减少问题行为。

1.正惩罚有五种操作方式

(1)积极练习。当孩子每次出现问题行为后,教育孩子必须采取正确的形式实施这一行为,直到重复

一定的次数才停止。例如,当孩子的作业中有许多拼写错误,而原因是仓促完成并且太粗心,父母可以让

他把错误的拼写改正后抄写若干遍。这是父母通常的做法,对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具有成效。但是,父母在

实施积极练习时不要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而乱罚一通,有的父母一张嘴就是罚10遍、20遍甚至更多,这

就大可不必了。

(2)过度补偿。当孩子每次出现问题行为后,不得不纠正问题行为造成的环境影响,并且把环境恢复

得比问题行为发生以前还要好。孩子发现因为自己的一个小错误而招来这么多的费力活儿,他再出现问题

行为的可能性就降低了。例如,孩子在桌面或者墙面上乱画,父母命令孩子不但要把她画的表面打扫干净,

还得把她没画的另一面桌子或墙壁弄干净。

(3)随因练习。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后,让孩子从事与该行为无关的体力活动,这叫随因练习。练习

必须是孩子有能力完成而又不会造成伤害的体力活动。例如,一个孩子有骂人的坏习惯,爸爸说如果再骂

人就让他把家里的窗户擦干净。有一天,爸爸发现这孩子骂人,马上就让他擦窗子,在爸爸的监督下,孩

子很不情愿地擦窗户。爸爸说,再骂人就还擦窗子。后来,他骂人的现象少多了。还有一个孩子出现问题

行为时,父母就让他在地板上站起来再蹲下去连续做10次。

(4)引导服从。当孩子需要按要求和指令进行某种活动时,出现了问题行为,父母可以使用身体引导

孩子服从,当孩子按要求进行活动了,就撤回身体引导。看下面一个例子。

楠楠是个8岁的小女孩,父母要求她在客人来之前把地板上的玩具收拾好,而此时她正在看电视。听

到这个任务,楠楠一面哭一面与父母争辩并继续看电视。父亲走到她跟前,平静地再次要求她把玩具收拾

好,然后拉着她到玩具散落的地方,手把手地引导,迫使她收拾玩具。他丝毫不理睬女儿的抱怨,但是当

楠楠服从要求收拾玩具后,父亲就撤回身体引导。楠楠收拾整洁后,父亲表示感谢并让她接着看电视。后

来出现类似情况,父母都用这个办法矫正,楠楠顶嘴抵抗的行为少了。

(5)身体限制。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父母控制他的身体,使行为不能发生。这个方法并不新鲜,

父母都用过。比如,当孩子打人或有破坏行为的时候,立即把孩子拉过来,阻止他的身体活动,但是不能

打孩子。

2.使用惩罚的基本原则

(1)首先选择实用而无反感的其他方法。惩罚只是抑制不良行为,并不建立良好的新行为,它只告诉

孩子不应该做什么,而没有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而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建立良好行为习惯,因此,惩罚不

能帮我们完全实现教育目标。

(2)减少使用惩罚手段出现的情境。惩罚有很多负作用,与其等出现问题行为惩罚孩子,不如减少使

用惩罚手段出现的情境。

(3)实施惩罚时保持平静。情绪的激动和极度的愤怒可能加重惩罚的程度,对亲子双方都造成伤害。

因此,父母惩罚时要平静地面对事实。

(4)成人态度要一致。当一个成人实施惩罚时,其他家庭成员要保持沉默,忌讳一个唱黑脸,另一个

唱白脸。

(5)惩罚与正强化结合使用。父母对孩子要“严慈相济”,严肃地对待问题行为。同时,当孩子表现

好的时候,父母要诚恳地表扬他,这就既告诉了孩子不能做什么,又告诉了孩子能做什么。

(6)不能滥用。“棍棒底下出孝子”是愚昧之极的教育观念,有的父母把惩罚当成了教育的法宝。

(7)不能嘲笑和讥讽。父母惩罚孩子的态度要诚恳而严肃,尽可能减少它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8)不能吓唬和关黑屋。这样做的危害很多:增加儿童的精神压力和恐惧心理,容易形成孩子胆小、

软弱、遇事缩手缩脚、优柔寡断的性格。

3.惩罚有哪些负作用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即使这样,人生病了还是要吃药打针,但是当人身体恢复了,就应该把药

束之高阁,改用保健品和绿色食品。运用正惩罚的道理也是如此。正惩罚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不能作

为家庭教育方法的“家常便饭”,我们需了解它有很多负作用。

(1)惩罚会引起不良的情绪反应,孩子出现哭泣、焦虑甚至愤怒等消极反应,影响其良好行为的产生。

(2)影响亲子关系。父母在使用惩罚手段时,态度强硬,很容易情绪化,可能说过头话,做过头事,

造成亲子关系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