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我们受特殊保护第二课时专门法律来保护(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本节课为《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8课“我们受特殊保护第二课时专门法律来保护”,主要围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知识展开,引导学生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措施。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与学生之前学习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关法律知识相关联,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能够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良好的公民素养。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权益。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以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强调。
-重点一: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例如,通过介绍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受教育权等,使学生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重点二:未成年人保护法在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保护方面的具体规定。例如,讲解家庭保护中父母的责任,学校保护中教师的义务,社会保护中各行业的责任,以及司法保护中公检法机关的职责。
2.教学难点
识别并指出本节课的难点内容,以便于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难点一: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不同保护主体的法律责任。例如,如何区分家庭保护中父母与子女的权益关系,以及学校、社会和司法保护中各主体的责任边界。
-难点二:未成年人如何运用法律保护自身权益。例如,指导学生了解在遇到侵害时如何寻求法律帮助,如何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难点三: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例如,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学习如何在法律框架内遵守道德规范,以及如何将法律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粉笔、黑板。
-课程平台: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用于展示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
-信息化资源: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法律法规文本、案例视频、动画或漫画资料。
-教学手段:互动式教学软件、小组讨论材料、角色扮演道具、法律知识卡片。
五、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例如,要求学生预习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基本条款和案例。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家庭保护”,设计问题如“家庭保护对未成年人有哪些具体要求?”和“父母在家庭保护中扮演什么角色?”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例如,通过在线平台查看学生的预习笔记提交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内容,理解家庭保护的基本概念。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思考问题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和微信群,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未成年人受到家庭保护案例,引出“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家庭保护”这一课题。
-讲解知识点:讲解家庭保护的法律规定,如父母的教育责任、监护责任等。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家庭保护中的案例,如“父母如何正确履行监护责任?”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提出的关于家庭保护的法律疑问,进行解答。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思考家庭保护的法律意义。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分析。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关于家庭保护的问题,并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家庭保护的法律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法律知识。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与家庭保护相关的案例分析作业,如“分析一个家庭保护不当的案例,并提出改进建议”。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与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的书籍和网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完成案例分析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