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课时法不可违说课稿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思路
本课以“法不可违”为主题,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法律的重要性和遵守法律的必要性。通过结合课本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守法的公民。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规则意识和公民责任感。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提高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增强在社会生活中维护自身权益和他人权益的能力,培养尊重和遵守社会规则的良好习惯,为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法治公民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法律的定义和作用:重点讲解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特殊行为规范。
-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强调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共同维护社会秩序,通过案例展示法律与道德在生活中的相互作用。
-认识法律对公民的意义:阐述法律保障公民权利、维护公民义务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作用。
2.教学难点
-法律意识的形成:引导学生理解法律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培养。
-法律与个人行为的关联:帮助学生理解法律与个人行为的紧密联系,认识到法律不仅约束行为,也保护行为。
-法律冲突的解决: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法律冲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冲突,避免违法行为。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笔记本电脑、实物教具(如交通标志、法律书籍等)
-课程平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平台、学校内部教育网络资源
-信息化资源:法律知识相关视频、案例库、法律法规电子文档
-教学手段: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赛、课堂提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角色:以轻松的语气引入话题,引起学生兴趣。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节非常重要的道德与法治课,主题是‘法不可违’。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法律无处不在,它就像一道守护我们的屏障,那么,你们知道法律究竟是什么吗?”
2.学生学习: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对法律的理解。
-学生:“法律是国家制定的行为规范。”
-学生:“法律是保护我们权益的工具。”
-学生:“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保障。”
二、新课讲授
1.老师角色: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定义和作用。
-老师:“好的,那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了解法律的定义和作用。”
2.学生学习:认真听讲,思考案例中的法律问题。
-案例:某城市发生一起交通事故,司机酒后驾车,导致一人受伤。根据法律规定,司机将承担法律责任。
3.老师角色:讲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老师:“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法律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而道德则引导人们向善。”
4.学生学习: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看法。
-学生:“我觉得法律和道德都很重要,它们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5.老师角色:讲解法律对公民的意义。
-老师:“接下来,我们来谈谈法律对公民的意义。法律保障了我们的权利,也规定了我们的义务。”
6.学生学习:通过实例,理解法律对公民的意义。
-学生:“比如,我们有言论自由,但也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三、课堂活动
1.老师角色: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法律的理解。
-老师:“下面,我们进行一个小组讨论。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法律的理解,以及如何做一个守法的公民。”
2.学生学习: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生:“我认为,做一个守法的公民,首先要遵守法律法规,其次要尊重他人。”
3.老师角色: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冲突。
-老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法律问题。那么,如何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冲突呢?”
4.学生学习:通过案例分析,学习如何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冲突。
-案例:某学生被同学欺负,他选择向老师反映,并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四、总结与反思
1.老师角色: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法律的重要性。
-老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法不可违’这一主题,了解了法律的定义、作用、与道德的关系以及法律对公民的意义。希望大家能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做一个守法的公民。”
2.学生学习: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反思自己的法律意识。
-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明白了法律的重要性,今后我会更加遵守法律法规。”
3.老师角色: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老师:“课后,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作业:阅读相关法律法规,了解法律在我们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