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XXXXX-XXX
海绵城市通用道路绿化设计导则
1范围
本导则规定了海绵城市道路绿化设计的基本原则、道路绿化设计、设施设计,植物选择,
设施维护要求
本导则适用于新建、改建及扩建道路绿化工程的城市道路、步行街、绿道等公共空间
的绿化设计,旨在通过生态化设计提升城市雨水管理能力与景观效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CJJ/T75城市道路绿化设计标准
CJJ/T37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JJ/T135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
CJJ188-2012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
CJJ190-2012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
GB/T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1345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运行)
3术语和定义
3.1海绵城市Spongecity
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的管控,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着手,综合采用“渗、
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措施,统筹协调水量与水质、生态与安全、分布与集中、绿色
与灰色、景观与功能、岸上与岸下、地上与地下等关系,有效控制城市降雨径流,最大限度
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使城市能够像“海
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实现自然积存、自
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达到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城市水资源、改善城
市水环境、保障城市水安全、复兴城市水文化的多重目标。
3.2年径流总量控制率captureratioofannualrainfall
通过自然与人工强化的渗透、滞蓄、净化等方式控制城市建设下垫面的降雨径流,得到
控制的年均降雨量与年均降雨总量的比值。
3.3设计降雨量Designrainfall
T/XXXXXX-XXX
为实现一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用于确定海绵城市建设设施设
计规模的降雨量控制值,一般通过当地多年日降雨资料统计数据获取,通常用日降雨量(mm)
表示。
3.4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Ratioofcityperviousarea
城市建设区内具有渗透能力的地面和水面面积,占规划区面积的比例。
3.5海绵效应spongeeffect
海绵城市建设实现的自然水文特征维系和修复效果。
3.6低影响开发Lowimpactdevelopment
强调城镇开发应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其核心是基于源头控制和隆低冲击负荷的理念,构
建与自然相适应的排水系统,合理利用空间和采取相应措施削减暴雨径流产生的峰值和总量,
延缓洪峰流量出现时间,减少城镇面源污染。
4基本原则
4.1设计原则
4.1.1海绵城市道路绿化设计导则应遵循《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
系统构建(试运行)》。
4.1.2海绵城市道路绿化设计应遵循CJJ75《城市道路绿化设计标准》。
4.1.3应在满足道路基本功能的需求下且不得影响城市道路安全,提升海绵城市道路绿
化的综合效益。
4.1.4各地应根据本地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特点、水资源禀赋状况、降雨规律、水
环境保护与内涝防治要求等,合理选择适合的植物与设施。
4.1.5海绵城市道路绿化建设应充分发挥自然地形地貌对雨水径流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作用。
4.2基本要求
4.2.1海绵城市道路绿化设计应能满足基本要求为:
a)城市雨水管理:通过合理的绿化设计,有效收集和渗透雨水,减少地表径流,降低城
市内涝风险。植物根系及其土壤层能够过滤和吸附雨水中的污染物,起到自然净化水质的作
用,减少污染物进入水体系统。
b)城市生态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
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
自然水文特征。
c)水资源节约: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和绿化灌溉系统的结合,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