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绵城市通用道路绿化设计导则》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力量。然而,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城市面临着巨大的环境与资源压力,传统的外延式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我国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转型发展新阶段。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刻指出,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突出地位。这一理念为城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即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协调城市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
在此背景下,海绵城市建设应运而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城镇化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海绵城市通过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的功能,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水循环过程,有效缓解城市内涝、改善水资源短缺、减少环境污染,并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韧性和稳定性。它不仅是对传统城市建设模式的深刻变革,更是对未来城市发展理念的积极探索。
与此同时,因为城市交通的快速发展,道路面积不断增加,道路硬化比例也随之上升。这不仅减少了城市的绿色空间,还导致雨水径流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城市内涝问题。通过编制《海绵城市通用道路绿化设
—2—
计导则》,可以引导设计人员采用生态化的道路绿化设计手法,如设置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生态植草沟等海绵设施,有效增加雨水的渗透、滞蓄和净化能力,缓解城市内涝压力,同时补充地下水,改善城市水循环。
此外,道路绿化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还承担着重要的生态修复功能。城市道路周边往往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土壤质量下降,植被生长环境恶劣。《海绵城市通用道路绿化设计导则》的编制能够为道路绿化提供科学的生态修复技术指导,通过合理选择植物种类、优化种植结构和配置生态材料,提升道路绿化的生态服务功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二)编制过程
为使本标准在海绵城市通用道路绿化设计工作中起到规范信息化管理作用,标准起草工作组力求科学性、可操作性,以科学、谨慎的态度,在对我国现有专利培育市场相关管理服务体系文件、模式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充分验证资料、反复讨论研究和修改,最终确定了本标准的主要内容。
标准起草工作组在标准起草期间主要开展工作情况如下:
1、项目立项及理论研究阶段
标准起草组成立伊始就对国内海绵城市通用道路绿化设计相关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同时广泛搜集相关标准和国外技术资料,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分析、资料查证工作,确定了专利培育市场标准化管理中现存问题,结合现有产品实际应用经验,为标准起草奠定了基础。
标准起草组进一步研究了海绵城市通用道路绿化设计需要具备的特殊条件,明确了技术要求和指标,为标准的具体起草指明了方向。
2、标准起草阶段
—3—
在理论研究基础上,起草组在标准编制过程中充分借鉴已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基于我国市场行情,经过数次修订,形成了《海绵城市通用道路绿化设计导则》标准草案。
3、标准征求意见阶段
形成标准草案之后,起草组召开了多次专家研讨会,从标准框架、标准起草等角度广泛征求多方意见,从理论完善和实践应用多方面提升标准的适用性和实用性。经过理论研究和方法验证,起草组形成了《海绵城市通用道路绿化设计导则》(征求意见稿)。
(三)主要起草单位及起草人所做的工作
1、主要起草单位
企业、协会等多家单位的专家成立了规范起草小组,开展标准的编制工作。
经工作组的不懈努力,在2025年3月,完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的编写工作。
2、起草人所做工作
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在广泛调研、查阅和研究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基础之上,形成本标准草案稿。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
(一)标准编制原则
本标准依据相关行业标准,标准编制遵循“前瞻性、实用性、统一性、规范性”的原则,注重标准的可操作性,本标准严格按照《标准化工作指南》和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进行编制。标准文本的编排采用中国标准编写模板TCS2009版进行排版,确保标准文本的规范性。
—4—
(二)标准主要技术内容
本标准报批稿包括10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1范围
本导则规定了海绵城市道路绿化设计的基本原则、道路绿化设计、植物配置、设施设计,植物选择,设施维护要求,适用于城市道路、步行街、绿道等公共空间的绿化设计。
本导则适用于新建、改建及扩建道路绿化工程,旨在通过生态化设计提升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