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建构原子模型
回顾1.物质是由等粒子构成的;2.分子是由构成的;分子、原子、粒子水分子例如:水是由构成的。金刚石是由构成的。氯化钠是由构成的。碳原子氯离子和钠离子原子例如:水分子是由构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
分子是质量、体积都很小的微粒,而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原子是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原子能不能再分呢?原子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思考: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1、道尔顿原子模型(1808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J.Dalton,1766~1844)实心球模型原子是一个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2、汤姆生原子模型(1897年)发现了原子内部带负电的电子,通过实验和计算得出电子是比原子更微小的粒子,进而提出原子内部还有带正电的物质。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像面包上的葡萄干镶嵌在其中。枣糕模型
现象:3、卢瑟福原子模型(1909年)实验: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极薄的金箔。①绝大部分α粒子顺利通过。②极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③个别α粒子被反弹回来。
卢瑟福的实验现象说明:①绝大部分α粒子顺利通过。②极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③个别α粒子被反弹回来。原子内部大部分是空的。原子内部存在有一个大质量,小体积的原子核。
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原子核运动。(行星绕太阳模型)核式结构模型1911年提出核式结构模型
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分层模型4.波尔原子模型(1913年)
从以上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及演变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什么?原子结构的模型是在实验和发现,不断地修正和完善的过程。
二、原子的构成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中子1、原子的结构
原子种类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氢1011锂3433碳6666电荷数: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又叫作核电荷数。分析上表,你能得到哪些信息?①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②质子数与中子数不一定相等。如:氢、锂原子③个别原子可以没有中子。如:氢原子
二、原子的构成原子(电中性)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中子(带正电荷)(不带电)(带正电荷)(带负电荷)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2.电中性
以碳原子为例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6个6个(不带电)+6+6核外电子6个-6(电中性)
3.原子结构示意图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并遵循一定的运动规律在原子核外运动。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科学家们又对质子和中子的构成进行了研究,发现质子和中子都是由更微小的基本粒子——夸克构成的。有关夸克的结构和性质仍有探索和研究中……夸克还可以再分。夸克之父盖尔曼
课堂小结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1、道尔顿原子模型(1808年)实心球模型2、汤姆生原子模型(1897年)枣糕模型3、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核式结构模型4.波尔原子模型(1913年)分层模型二、原子的构成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中子(带负电荷)(不带电)(带正电荷)(带正电荷)(电中性)
1、以氧原子为例,说明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几种。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构成氧原子的粒子有原子核内的质子、中子和核外的电子,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荷。由于原子核内的质子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在数值上是相等,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2.填表。原子名称原子核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氮原子77磷原子1516镁原子12127715151212
3、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科学家是_______,发现原子里有电子的科学家是_______。卢瑟福汤姆生4.在一个原子的原子核里必定含有的微粒是()A、质子和中子B、质子C、中子D、质子和电子B5.在物质结构研究的历史上,首先提出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的是-------------------------------()A.汤姆生B.卢瑟福C.道尔顿D.玻尔C6.原子核外有17个电子的某种原子,假如它得到一个电子后,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