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让我自己来整理(说课稿)-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思路
本课以“11让我自己来整理”为主题,紧密结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通过实际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认识整理的重要性,学习整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习惯。教学活动设计注重趣味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整理技能。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自我管理意识。
2.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认识到整理个人物品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分担整理任务。
4.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关注生活细节,提高生活质量。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一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个人物品整理,但缺乏系统的方法和意识。他们对整理的认识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经验,对整理的重要性及具体方法了解有限。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一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较强的探索欲望。他们的学习能力以直观感知和动手操作为主,学习风格偏向于直观体验和模仿。在整理活动中,学生表现出积极参与、乐于合作的特点。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1)部分学生可能对整理活动缺乏兴趣,认为整理是枯燥乏味的任务。
(2)学生在整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物品分类困难、整理方法不当等问题。
(3)学生合作意识不强,难以与他人共同分担整理任务。
(4)学生在整理过程中可能忽视生活细节,影响整理效果。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实物教具(整理箱、收纳盒、分类标签等)、学生用书。
2.课程平台:班级微信群、学校在线教学平台。
3.信息化资源:整理技巧教学视频、相关图片和动画资源。
4.教学手段: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情境创设:播放一段家庭生活中的整理场景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整理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好处?
2.提出问题:生活中我们遇到过哪些需要整理的情况?整理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
3.引导思考: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更好地整理,让自己和周围的环境更加整洁有序。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教师讲解:介绍整理的重要性,如提高生活效率、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2.教师示范:演示整理物品的方法和技巧,如分类、收纳、标识等。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整理的经验和遇到的困难。
4.教师总结:针对学生的讨论,总结整理的要点和方法。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实物操作:学生根据所学,分组进行物品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2.分组展示:每组展示整理成果,其他组提出改进意见。
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整理成果,给予肯定和鼓励,指出不足之处。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教师提问:整理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细节?
2.学生回答: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回答问题。
3.教师总结:整理细节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如果家里来客人,我们如何快速整理?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分享。
3.教师点评: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
六、解决问题及核心素养能力拓展(5分钟)
1.教师提出问题:如何让整理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
2.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计划和方法。
3.教师总结: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品质。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整理的重要性。
2.作业布置:请学生回家后,帮助家人整理一次房间,并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
整个教学过程用时45分钟,各环节设计紧扣实际学情,突出重难点,注重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学双边互动。
拓展与延伸
一、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1.《生活小窍门》:介绍一些实用的生活整理技巧,如如何高效收纳、如何整理书籍等。
2.《整理的艺术》:探讨整理对个人成长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整理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3.《家庭生活指南》:提供家庭整理的实用建议,包括如何制定整理计划、如何与家人共同参与整理等。
二、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1.学生可以阅读上述拓展阅读材料,深入了解整理的各个方面。
2.学生可以尝试在家中或学校环境中进行整理实践,如整理自己的书桌、衣柜或玩具箱。
3.学生可以记录整理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包括遇到的困难、解决方法以及整理后的感受。
4.学生可以与家人或朋友分享自己的整理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5.学生可以探索如何将整理的理念应用到其他生活领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