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有质量吗说课稿-2024-2025学年科学三年级上册教科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空气有质量吗”为主题,结合三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课程内容,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认识空气具有质量这一科学现象。设计思路包括: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空气有质量;通过实验验证,巩固认识;拓展延伸,提高科学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提高观察、实验和推理能力;增强科学思维,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形成科学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让学生理解空气是一种物质,具有质量;
②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测量空气质量的方法和步骤;
③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2.教学难点
①使学生认识到空气虽然无形,但确实存在质量;
②帮助学生克服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如测量工具的选择、实验数据的处理等;
③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理解空气质量的变化与天气、环境等因素的关系。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空气密度计、电子秤、透明塑料袋、气球、量筒、水、秒表等。
课程平台: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
信息化资源:空气密度相关视频资料、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图表。
教学手段:实物演示、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报告展示。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老师站在教室前,面带微笑,用轻松的语气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探索一个有趣的问题——‘空气有质量吗?’你们知道,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它真的有质量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揭开这个谜团。”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老师拿出一个透明塑料袋,向里面吹入一些空气,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看,塑料袋鼓起来了,这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空气占据了空间。”
-老师接着问:“那么,我们能不能测量一下这些空气的质量呢?”
-学生表现出好奇和兴奋。
3.自主探究,发现空气有质量
-老师分发空气密度计和电子秤,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请大家分组进行实验,尝试测量塑料袋内空气的质量。”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记录数据。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实验验证,巩固认识
-老师组织学生展示实验结果,讨论如何解释实验数据。
-学生通过比较不同体积空气的质量,得出空气有质量的结论。
-老师总结:“同学们,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空气确实有质量,这是一个有趣的科学现象。”
5.小组讨论,拓展思维
-老师提出问题:“除了我们刚才测量的空气,还有哪些物质也有质量呢?”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除了空气,我们周围的所有物质,如水、石头、书本等,都有质量。”
6.拓展延伸,提高科学素养
-老师展示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图表,引导学生思考:“空气质量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提高空气质量?”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
-老师总结:“保护环境,提高空气质量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共同为地球家园贡献力量。”
7.总结回顾,巩固知识
-老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今天我们学习了‘空气有质量吗’这个问题,通过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了空气有质量,并了解了空气质量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探索科学奥秘,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8.布置作业,巩固所学
-老师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观察一下家里的空气,思考一下空气中可能存在的物质,并尝试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
-学生认真听讲,期待着回家后的探索。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空气的成分:介绍空气的组成,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比例。
-空气质量的监测:讲解空气质量指数(AQI)的含义,以及如何通过AQI了解空气质量。
-空气流动与天气:探讨空气流动对天气的影响,如风的形成、气旋等。
-空气与人类生活:分析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包括呼吸、环境健康等方面。
-科学实验:介绍一些简单的空气科学实验,如制作简易风车、观察空气流动等。
2.拓展建议:
-家庭实验:鼓励学生在家中利用简单的材料进行空气实验,如使用气球观察空气膨胀,用肥皂泡实验空气中的氧气含量等。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空气相关的科普书籍或文章,如《空气的秘密》、《天气的故事》等。
-观察记录: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空气现象,如不同季节的空气湿度、城市与乡村空气质量的差异等,并记录下来。
-小组研究: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空气污染调查,了解空气污染的来源和影响,并提出减少空气污染的建议。
-环保活动:鼓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