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作业的设置与评价方式
作业与教育活动的其他各个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
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优质的作业有助于学生将
所学知识巩固、深化,有利于学生智力和创造能力的开发。因此,教师要有一个
正确的作业观,明确作业的功能、设计、使用以及评价,这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
果。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个性化作业的设置
1.1童趣性的作业设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热情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
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作业设计时,从学生
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语文作业,以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一个学习的热情者和主动者。
1.1.1绘画式作业
画一画——让学生把完成作业当成一种艺术享受。如学了《三棵银杏树》,
让学生画一画这三棵银杏树各自生长的位置和它们大致的样子。一棵临水,“影
子投到水里”,“两棵在中央,像两个亲密的朋友,手牵着手,肩并着肩”。通过
画面,学生知道空地中间的两棵树木高矮相当,距离较近,连枝叶都搭在一起了。
两面临水的空地,长着这样的三棵银杏树,就仿佛是一幅很美的风景画。
1.1.2情境式作业
学生对作业是否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业的内容是否新鲜、有趣。
在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以往的生活体验,在虚拟的情境中,透过语言文字让学
生徜徉于课文意境中陶冶情操,从而完成趣味性较强的作业,为语文作业设计打
下广阔的天地。这样的情境类作业,学生只有乐于参与的积极心态,而没有什么
思想负担。
在教学《李时珍》一课的重点句“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
产药材的名山”。我让学生闭眼,在老师的描述中展开想像:“背着背篓的李时珍
开始了他漫长的采药之旅。到处都留下他深深的足迹,在烈日炎炎的山顶;在大
雪纷飞的野外;在狂风怒吼的山林;在陡峭的悬崖;在长满荆棘的小路上,有些
枝条上铺满了尖尖的像钢针似的小刺,轻轻踏过,不知会留下多少伤痕……只要
听说哪里有名贵的药材,哪里便会出现他的身影。”(停顿片刻)李时珍在你的
脑海里留下什么印象?在什么地方?正在干什么?请用生动的语言写下来。从学
生写下来的文字中可以看出,想像的画面真实可感,这些有新意的情境性作业就
像涌动的清泉,无声地给作业带来了活力。
1.2开展活动式作业。活动式作业,突破传统作业的形式,彻底消除简单重
复的弊端,由以往的单调、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有趣。作业从“写”的单
一形式中走出来,听、说、读、写全面开花,与唱、画、游戏、制作、参观、访
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把知识、技能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智
能的开发与活动联系起来,让作业富有趣味,吸引力。
1.2.1找一找——克服语文作业的封闭性,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己查资
料的好习惯。如学了《植物妈妈有办法》后,布置学生查找有关植物传播种子的
知识资料,再记录下来,在课堂上介绍“植物妈妈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1.2.2查一查——引导儿童关注社会,参与社会实践,让作业与社会生活紧
密结合。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或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作业,让学生体会“学有所
用”的乐趣。如让学生搜集有关本地特产的图片、资料,感受家乡特色;针对不
足提出建议,调查社会用字情况等。
1.2.3读一读——主张“多开放,少束缚”,鼓励学生阅读他们所喜爱的各种
健康的读物,让他们轻松愉快地经历阅读的过程,有效地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
名家名篇。以“美”生“动”。如学完《小松鼠找花生》这篇课文,我让学生用口头
的形式编写一个简单的童话故事,进行“讲故事”比赛。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潜能和
阅读绘本故事的兴趣。
1.2.4游戏式作业游戏一直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将所学的知识寓含于游戏
中,可以提高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如猜谜语、游戏作文、对对联等。如学了《詹
天佑》,根据课文内容创作示意图,变抽象文字为直观生动的画面,使学生学得
更活更实;学了《五彩池》,对自己喜欢的片段进行录音,在班上开展录音朗读
比赛;另外,还可利用教师节、中秋节、元旦等节假日为老师、家人、同学写上
一段祝愿语或制作一张贺卡或写一封问候的信等。这样的语文作业形式生动、活
泼、有趣,人人都有话可说、可写,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积极有效地完成语文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