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主题班会】《筷子上的中国味》班会设计
【班会背景】
1、理论背景: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教育部《中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指出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精神内涵,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2、学情背景: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的飞跃期,对外来文化充满新鲜和好奇感,盲目崇拜,缺少客观审视,对于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却缺乏兴趣、缺少了解,缺失传承。帮助青少年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内核并督促其传承势在必行。
【班会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筷子悠久的历史,理解筷子中蕴含深刻的中国文化。
2、情感目标:客观审视外来文化,增强守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与紧迫性。
3、行为目标:学会践行餐桌上的筷子礼仪,在现实生活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1、认知目标:了解筷子悠久的历史,理解筷子中蕴含深刻的中国文化。
2、情感目标:客观审视外来文化,增强守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与紧迫性。
【班会准备】
学生准备:提前做好“中西餐喜爱倾向”和“是否了解筷子文化”问卷调查,统计问卷结果;查找“筷子文化”相关素材;排演情景剧《执筷的礼仪》。
教师准备:指导学生分组,准备游戏“筷子夹豆”道具。
【班会过程】
一、导入:趣味游戏——“筷子夹豆”
游戏内容:在1分钟内,将红黄绿三色豆子用筷子夹到不同的盘子里,谁夹的数量多获胜。
【屏显】筷子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设计意图:通过趣味游戏暖场热身,引入“筷子”的话题,激发学生对筷子更多功用的兴趣】
二、寻筷中意——谁解其中味
⒈反馈·一个调查
主持人:从咱们班同学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喜欢中餐和西餐的同学基本相当,那么,各自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进行现场采访。
⒉碰撞·一组PK
⑴小采访——“筷子中餐VS刀叉西餐”
问题:中餐和西餐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支持中餐的观点:筷子代表的中餐菜品丰富,代表“分享”和“团圆”,重在家人之间的感情沟通等。
支持西餐的观点:刀叉代表的西餐快捷、方便、卫生,每人一份,付账均分,不浪费等。
⑵名家观点
【屏显】
“食物不再成为人们暴力之下的猎物,而是成为和谐地被传送的物质。筷子与刀叉相比,有一种母性的温柔,因为筷子不切、不抓、不毁、不穿……是在移动一个婴儿时所表现出的那种谨慎的动作,它是一种力量,而非一种冲动……”
——罗兰·巴特(法)《符号帝国》
“中国远古时代也曾使用过刀叉进食,不过我们民族是一个酷爱和平的礼仪之邦,总觉得刀叉是战争武器,进食时用它未免太不雅观,所以早在商周时代就改用箸,世代相传至今,中国人皆以用筷子为荣。”——蔡元培
主持人:简单的餐具背后,有着一定的文化喻义。西式的刀叉实用,中式的筷子则暗含很多的情意因素。对于筷子里的蕴含的深刻的文化元素,我们的同学了解吗?
⒊反思·一类现象
⑴问卷调查结果公布——筷子里的无知
你了解筷子文化吗?(51人接受调查)
主持人:班级51名同学接受了调查,只有5名同学略微了解筷子背后的文化,绝大数同学不知道筷子蕴含的文化,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同龄人漠视甚至无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现象不少,下面,大家就来交流下这样的现象。
⑵讨论交流:身边漠视、无视甚至鄙视传统文化的现象
学生讨论交流:
传统节日不爱过,爱国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等洋节日;影视文化方面,爱看美国大片,不喜欢优秀国产电影,尤其是动漫方面,喜欢国外动漫,极少喜欢国产动漫;饮食文化方面,爱吃洋快餐,不爱吃米饭等。
⑶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视频播放——《功夫熊猫》中阿宝使用筷子片段
学生谈感受后主持人总结:当我们对外来文化狂热迷醉时,我们忽视的中国传统元素却在世界大放异彩,《功夫熊猫》片中除了筷子,还有有担担面、麻婆豆腐等中华美食出现。配合这些场景,电影中还能听到中华乐器二胡、唢呐,民乐《步步高》也在其中出现。这说明,民族才是世界的,我们在接受外来文化时,要客观审视其优劣,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妄自菲薄,也不可妄自尊大,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的宝贵财富。
【设计意图:通过调查、PK、交流讨论和美国大片《功夫熊猫》片段欣赏,引发学生对缺失了解传统文化的警惕,理解爱国得从了解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开始。】
三、识筷中仪——不学礼,无以立
⒈分享·筷里乾坤
【PPT1】筷之起源
筷子最早称为“箸”,至今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许慎《说文解字》说:“箸,从竹声。”说明“箸”最初是用竹木制成。筷子起源一说大禹治水时,为节省时间用树枝捞取水中的熟食而发明;二说妲己为讨纣王唤欢心用五箸夹菜而成为筷子原型。
【PPT1】筷之形神
筷子的标准长度七寸六分,代表人